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地质领域女精英

时间:2017/11/7 10:34:47

                             “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名单

    中国地质学会在京召开了第一届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评审会,会议评选出苏文等10 人为“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获奖者。根据《中国地质学会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评选条例(暂行)》规定,现将苏文等 10 名获奖者在中国地质学会网站予以公示。

    根据中国地质学会报道整理

    苏文
    职称:研究员
    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
    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简历
  · 1983.08-1987.04 中国华东有色金属勘探总公司 810 地质队(南京),技术员、工程师;
  · 1987.04-1997.09  安徽地矿局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 1999.06-1999.07  意大利都灵大学矿物学系,访问学者;
  · 1997.09-2000.07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学生;
  · 2000.08-2002.06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 2005.06-2006.07  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 2002.06-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

   获得的科技奖励
  · 1997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 4;
  · 1991 年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 4;
  · 1994 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排名第 2;
  · 1991 年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排名第 4。

   获过何种荣誉称号及奖励
 · 1992 年被安徽省地矿厅授予“七五”期间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 2001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之奖励;
 · 2002 年被中国科学院授予 2002 年度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

    推荐理由
    苏文同志自 83 年本科毕业以来,积极投身于科研和野外地质第一线, 主持、完成 6 个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 4 个部级项目,作为主要技术骨干成了野外地质填图、找矿勘探、3 个 973 项目、1 个创新研究群体、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苏文同志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出版专著一本,发表论文 78 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 28 篇,其中 24 篇为 SCI 文章; 1991 年分别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四等奖,1994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1997 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01 年获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2002 年被中国科学院授予 2002 年度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其所做的 主要创新性成果包括:
   1)分析了花岗岩含矿性,确定成矿母岩,提出了皖南西坞口-岭脚一带花岗岩可能的找矿远景。
   2)发现了微粒金刚石。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榴辉岩中有金刚石包体存在,这是陆壳型榴辉岩中世界首例,变质岩中第二例微粒金刚石(哈萨克斯坦片麻岩中的为世界首例)。表明大陆地壳能够俯冲到> 100km 深度,这对传统的板块构造理论和模式及下地壳物理化学过程的传统概念构成挑战。
   3)发现了硬玉中的柯石英及其假象,确定硬玉可以在 P> 2.8Gpa 下稳定。
   4)石榴石中发现了高压水分子团,证明俯冲陆壳是一个含水体系,而不是以往所认识的“干体系”。
   5)首次展示了水在大别山超高压“名义上”无水矿物硬玉中的赋存和分布特征。通过超高压硬玉的含水性和绿辉石的实验研究,揭示了俯冲过程中水的循环,折返过程中矿物中 OH 的不稳定性导致了早期退变质作用的水-岩反应。
   6)在对硬玉、石榴石显微构造变 形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分子团导致了硬玉和石榴石的水解弱化,通 过位错攀移而引起矿物强烈塑性变形的新机制。
   7)系统研究了高压变质角 闪石的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特征,为角闪石的生长和退变质反应过程中离子 的迁移和扩散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8)通过对西南天山榴辉岩锆石原 位 U-Pb 年代学研究,获得榴辉岩的峰期变质年龄为 320Ma,精确限定了塔 里木和伊犁地块间的碰撞事件发生的时间为晚古生代石炭纪,而不是三叠纪。该同志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工作认真负 责,为人谦和,在科研工作中富有协作精神。她多次深入到人烟稀少的新疆西南天山等地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尤其是 14 年 8 月在野外地质取样时 摔伤造成锁骨及腰椎骨折,在她养伤期间仍坚持工作,在构建一套水平光源的红外光谱显微系统的实验平台上费尽心血。作为一名对事业有不懈追求的知识女性,她对家庭也极其认真负责,为此她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辛劳。 特郑重推荐苏文同志为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侯选人。

    范宣梅
    职称:研究员
    学历、学位: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
    专业:地质工程
    工作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简历
  · 2009.09-2013.09  荷兰地理信息与对地观测研究院(ITC),博士,助理研究员
  · 2013.03-2014.10  成都理工大学,讲师
  · 2014.02-2015.01  联合国培训研究所(UNITAR)培训专家、副研究员
  · 2015.01-2016.07  成都理工大学,副研究员
  · 2016.07-至今        成都理工大学,研究员
  · 2017.01-2019.12  比利时烈日大学(University of Liege)兼职客座教授

   获过何种科技奖励及排名
  · 201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7,共15人);
  · 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
  · 2017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9,共10人)。

   获过何种荣誉称号及奖励
  · 2014 年获谷德振青年科技奖;
  · 2015年入选四川省高层次引进人才“千人计划”;
  · 2015年获第十三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
  · 2015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
  · 2016年获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Richard-Wolters 奖;
  · 2016年获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ICGdR)2015年度杰出会员奖(2015 Outstanding ICGdR Member of the year)。

   推荐理由

    被推荐人主要从事地质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与评价方向的研究工作。近几年以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 在地震诱发滑坡和滑坡坝的形成机制、空间分布规律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 构建了“地震→滑坡→堵江成坝、堰塞湖→坝体溃决→洪涝灾害”灾害链预测评价理论和技术方法,开辟了地质灾害链效应研究 新途径,具体为:
   1.建立了地震诱发滑坡堵江形成堰塞湖新的预测方法;
   2.首次揭示了震后滑坡坝和堰塞瑚的消亡过程及其对河流的影响,提出了影响滑坡坝稳定性的新指标;
   3.建立了堰塞湖溃决与洪水泛滥全过程分析预测方法;
   4.建立了震后大型泥石流灾害链效应的定量评价理论模型和方法。
    以上研究成果被用于指导汶川地震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为汶川地震区2000余处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与治理、震后多个大型泥石流沟谷的工程治理、重要城镇和基础设施地质灾害安全评估、堰塞湖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等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成果在芦山地震和最近的九寨沟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得到有效应用,并为今后类似地震灾害的预测评价与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借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和合作者身份在本領域知名国际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近5年SCI 收录论文16篇,总引用次数417次,单篇最高 SCI他引次数为126次, 1篇进入 Elsevier出版社近5 年前50名最高引用率。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Geoscience»(影响因子13.941)的文章受到了广泛的国际关注。在联合国培训研究所担任副研究员期间, 曾作为灾害应急处理与防治培训专家给哥本哈根大学、 日内瓦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碩士生以及肯尼亚、泰国等国的政府官员授课。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及欧盟科研项日10余项。作为核心成员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英l项,获2016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际工程地质与坏境协会Richard-Wolters Prize奖,入选2015年四川省“千人计划”,获第十三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第二届谷德振青年科技奖。

    被推荐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人正直,廉洁奉  公,模范遵守党纪国法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勤奋工作,学术业绩十分突出,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综上所述,范宣梅同志是一位十分优秀的“青年地质学家”,取得了国内外学者认可的制新性研究成果。

    韩贵琳
    职称:教授
    学历、学位:博士研究生、理学博士
    专业:地球化学
    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简历
   · 2013 . 01 -现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 2004.12-2012.12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 2011.09-2012.03    德国赫姆霍兹海洋基尔科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 2009.07-2009.09    德国莱不尼兹海洋研究所 访问学者
   · 2006.12-2007 .03   法国地球物理研究所 访问学者
   · 2003.01-2003.12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博士后
   · 2002.07-2004.12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
   · 1993.07-2002.06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获过何种科技奖励及排名
   · 2014 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3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11 年获第十一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

   获过何种荣誉称号及奖励
  · 2008 年获第十二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
    2004 年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贵州省人民政府,2004,排名第 3)

    推荐理由
    韩贵琳教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生导师。自 1997 年以来,先后参加和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973 计划项目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项目以及地方政府的科研项目和课题 10 多项。发表论文 60 多篇,其中在《Earth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Chemical Geology》、《Atmospheric Environment》、《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 论文 30 多篇,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韩贵琳教授曾获得 2004 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三),2008 年获第十二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2011获第十一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2013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4 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韩贵琳教授热爱地质事业、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一直从事喀斯特流域环境地质研究,在西南喀斯特地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野外工作,对喀斯特流域雨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植被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实地调查资料与经验,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的创新性成果。韩贵琳教授工作十分刻苦,学风严谨,不计名利,具有高度的科学献身和集体团队精神,科研成果显著,韩贵琳教授事业心强,学风严谨,刻苦钻研,具有敏锐的学术思想和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她与国内外知名教授(如法国 Jerome Gaillardet 教授、德国 Anton Eisenhauer 教授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广泛地科学合作研究。她了解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和最新动态,并在喀斯特关键带这一前沿热点领域取得了一些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
经认真评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同意推荐韩贵琳教授申报“第一届优秀女地质科学工作者奖”。

     史云
    职称:教授级高工
    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
    专业:地质仪器
    工作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国内外学术团体任职情况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质仪器分会常务理事;
   河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专利委员会专家委员。
    简历
   · 1983.08-1992.05   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队,助理工程师;
   · 1992.05-1997.10    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工程师;
   · 1997.10-1998.12    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副主任/工程师;
   · 1998.12-2003.12   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 2003.12-2005.11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2005.11-2017.3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地下水监测技术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2012.4-至今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获过何种科技奖励及排名
   · 2004 年,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KJ2004-2-33-R1),排名第一;

   · 2013 年,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KJ2013-2-35-R5),排名第五;
   · 1990 年,地矿部科技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二;
   · 2014 年,获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一等奖(DC2014-1-D07-R07),排名第七;
   · 2015年,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二等奖(DC2015-2-009-R02),排名第二;
   · 2012 年,获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DC2012-2-001-R07),排名第七;
   · 2015 年,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排名第一;
   · 2007 年,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优秀产品奖,排名第一;
   · 主持完成的仪器获科技部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

    获过何种荣誉称号及奖励
   ·  2016 年国土资源部“十二五”科技与国际合作先进个人;
   · 2010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
   · 2017年当选中共保定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党代表;
   · 2012 年,保定市地质学会颁发的“保定市自然科学技术带头人”证书;
   · 2008-2009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共产党员;
   · 2009-2010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共产党员;
   · 2002 年,保定市科协先进个人;
   · 2001 年,地质矿产部水文方法研究所先进工作者;
   · 2009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地调中心先进个人;
   · 2011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地调中心先进个人;
   · 2016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地调中心优秀个人;
   · 2001 年,中国地质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
   · 2001 年,地调局水环中心优秀党员;
   · 2004 年,地调局水环中心优秀党员;
   · 2006~2009 年连续四年获地调局水环中心优秀党员
   · 2016 年,地调局水环中心优秀党员。

    推荐理由
     一、 主要科学贡献、成果评价
    史云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从事地学仪器的研发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在业务工作中,能够把握国内外本学科发展方向,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积极组织申报各类项目,2016 年组织申报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开发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成功获批。
    工作中,能够把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为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地学仪器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在地下水监测技术和监测仪器的研究方面,取得深受同行好评、认可的独创性成果。主持完成的地下水动态自动监测与管理系统通过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组织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综合性能评价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围绕着健全完善地下水监测技术研发和应用服务体系,以精准服务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为目标,持续强化自身在地下水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优势,在为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提供支撑服务方面取得可喜成绩,自 2015 年开始,陆续承担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地下水监测信息采集传输自动化建设”和“地下水监测综合数据库和数据接收与设备管理子系统建设”工作,累积项目经费达二千万元以上。主持研发的地下水远程监测系统已覆盖全国 16 个省市,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高速铁路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以及黑河流域重大研究基地的地下水监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水工环地质工作需要,主持完成了地下水动态自动监测、地下水分层监测、可视化分层抽水自动监测、便携式地下水测试野外工具箱等一批支撑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实用产品,其成果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我国地下水监测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 政治思想与科学道德评价
    史云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注意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和锻炼,自觉地用党性原则约束自己,教育自己,立身行事自觉坚持党性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2017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保定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党代表。工作中作风严谨、实事求是,作为该学科领域的科研带头人,经常关心、指导年轻人,传授经验,精心组织工作,是名副其实的优秀科技工作者。综上所述,该同志热爱地质事业,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学风正派,在地学仪器研发方面成果显著,其成果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以及国家重大工程中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特推荐史云同志为“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候选人。

    龙灵利
    职称:教授级高工
    学历、学位: 研究生、博士
    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工作单位: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简历
    1998 年 9 月-2002 年 7 月     西北大学地质系,地质学专业(国家理科基地),本科生
    2002 年 9 月-2007 年 7 月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
    2007 年 7 月-2007 年 12 月     有色金属矿床地质调查中心,助理工程师
    2007 年12 月-2009 年 10 月   有色金属矿床地质调查中心,工程师
    2009 年 10 月-2014 年 12 月   有色金属矿床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
    2014 年 12 月-2015 年 3 月     有色金属矿床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15 年 3 月-今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获过何种科技奖励及排名
    参加工作以来,先后获得省部级等奖励 6 项:
   · 2008 年 12 月,参加的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科研项目“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大型贱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与找矿预测”研究成果获“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 16 名);
    · 2010 年 1 月,作为项目骨干参加的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科研项目“内蒙古大井锡铜矿床找矿预测研究”研究成果获“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3名);
    · 2010 年 12 月,作为项目骨干参加的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科研项目“内蒙古大井锡铜矿床找矿预测研究”研究成果获“北京企业评价协会科技创新成果奖(优秀奖)”(第 3 名);
    · 2011 年 11 月,作为项目骨干参加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973 项目 “后碰撞过程壳幔物质交换与成矿”课题研究成果获“中国地质学会 2011 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第 1 名);
    · 2015 年 12 月,作为项目负责执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岩浆混合作用与新疆希勒库都克斑岩铜钼矿成矿关系研究”研究成果获“中国有色金属科技论文奖”二等奖(第 1 名);
    · 2016 年 12 月,作为项目骨干参加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973 项目 “后碰撞过程壳幔物质交换与成矿”课题研究成果获“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4 名)。

    获过何种荣誉称号及奖励
  · 2015 年 12 月,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荣誉称号。

    推荐理由
    龙灵利同志是本单位的技术骨干,自入职以来,一直工作在科研、勘查第一线,主要从事矿床地质、成矿规律及预测等方面的工作。该同志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在理论指导找矿方面也获得了重要进展。该同志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等 10 余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 80 余篇,出版专著 1 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 2 项、二等奖1 项,获北京市科技创新奖 1 项,获中国地质学会优秀论文奖 1 项,获有色金属科技论文奖二等奖 1 项,获第十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1 项。主要成果有:
    1)作为项目骨干连续参加了 2 轮国家 973 项目“后碰撞过程壳幔物质交换与成矿”、“古弧盆体系成矿规律与大型矿床成矿预测”的实施,在后碰撞幔源岩浆成矿谱系、岩浆混合与成矿、火山岩与成矿等方面取得重要理论突破,发表论文 40 余篇(SCI 论文 20 余篇),并获得中国地质学会优秀论文奖 1 项,有色金属科技论文奖二等奖 1 项。研究成果也有效指导勘查找矿,在新疆希勒库都克矿区通过研究建立了斑岩型铜钼矿床成矿模型,并总结出找矿标志,在其指导下,勘查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共探获钼矿石量 2000多万吨,钼金属量 2 万多吨;在卡拉塔格矿集区以红石矿床等相关研究成果指导找矿思路从东西向转变为南北向,找矿成果显著。
    2)作为项目负责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岩浆混合作用与新疆希勒库都克铜钼矿成矿关系研究”的实施。通过研究,首次提出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及后碰撞幔源岩浆的二次添加可能是形成该矿床的主要机制,且岩浆混合现象为重要的找矿标志,发表论文 6 篇。该成果对找矿预测具重要的指导意义,区域上别拉格库都克地区铜矿化的发现验证了该理论的有效性。
    3)作为主要骨干完成了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科研项目“内蒙古大井锡铜矿床找矿预测研究”,建立了“浆-裂-期-带”四位一体成矿模式,提出找矿预测靶区并得到验证,新探获金属量 Sn 8484.57 吨、Cu 66185.72 吨。该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 1 项、北京市企业评价协会科技创新奖 1 项、出版专著 1 部。
    4)参加的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科研项目“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大型贱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与找矿预测”,建立了找矿勘查模型,指导乌拉根 PbZn 矿找矿实现突破,远景资源量达 1000 万吨以上。该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 1 项。该同志爱党爱国、爱岗敬业、积极创新。其专业技能在同行中出类拔萃,是一名大有作为的综合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已成为我单位的技术中坚。特推荐龙灵利同志参加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评选。

    张虹
    职称:教授级高工
    学历:博士研究生
    学位:工学博士
    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
    工作单位: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

    国内外学术团体任职情况
·   四川省地质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
    简历

    198707-198903    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队 243 队技术员
    198904-199506    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队综合研究队工程师
    199506-200108    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队研究院研究室主任
    200109-200303    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队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200303-200809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德阳分院总工程师
    200809-201306    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201306-201611       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资深专家
    201611-至今           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资深高级专家

   获过何种科技奖励及排名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10);
    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4 项(1、2、7、10)、二等奖 1 项(6)、三等奖 3 项(2、1、3);
  · 股份公司开发突出贡献奖 1 项、勘探重大突破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1 项;
  · 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 2 项(7、9);国家发明专利 4 项(4、9、8、3);
  · 中石化专有技术 1 项。
   获过何种荣誉称号及奖励
   获中石化突出贡献专家、中石化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四川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四川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推荐理由
   张虹同志是一名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专业技术专家。始终紧跟国内外先进技术,通过学习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质。在物探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技术成果。该同志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事业心、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的精神,具有系统、扎实的石油天然气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尤其擅长陆相致密非均质气藏的地震勘探技术和地质和地震多学科结合气藏综合识别及描述技术研究。
   该同志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熟悉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发展动态,能够预见和把握其发展趋势。在多年的技术实践中,该同志主持完成多项气藏描述研究项目,针对川西坳陷浅层和中深层气藏研制创新的致密碎屑岩气藏识别的综合预测技术系列,极大地提高了致密碎屑岩气藏识别和预测的成功率,特别是气藏空间展布表征和刻划的关键技术,在河道砂体(组)精细刻画及高产富集带预测方面达到了国内外类似地区的领先水平。针对地震资料高保真及高分辨目标处理、河道外形及内幕与期次精细刻画、储层与流体定量预测、丛式井组三维空间设计与井轨迹精确控制等地球物理技术瓶颈及勘探开发问题,开展针对性关键技术攻关,建立的大型致密气藏河道砂岩精细刻画关键技术体系已充分应用到新场、马井、中江、成都等多个气田的规模勘探开发中,极大提高了勘探、开发井成功率,大力支撑川西中浅层气藏勘探突破与储量提交、高效开发与天然气产量持续高速增长。 2011 年-2014 年相继在成都气田(什邡、广汉-金堂、崇州)、中江气田(中江、高庙、回龙)等 6 个气区、22 个层系(成都气田 9 个、中江气田 13 个)获得商业性发现,新增探明储量 2734 亿方,新增动用储量 508 亿方,有力推动了成都气田和中江气田快速规模增储上产, 获 2012 年度“十大”地质找矿奖;中国石化 2011、2012 年度油气勘探重大突破一等奖、特等奖;四川省 2015 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确保了成德绵地区平稳供气,支撑了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和维护了社会生活稳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多年的的科研生涯中,张虹先后主持并承担过多个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省部级大型油气勘探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国家发明专利 4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4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3 项;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开发突出贡献奖 1 项、勘探重大突破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1 项;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 2 项;局级科技进步和技术进步特等奖 4项、一等奖 5 项。出版专业成果报告 40 余份。多次参加 SEG 国际地球物理年会和行业学术交流会,发表“川西侏罗系隐蔽气藏识别与预测技术”、“致密裂缝性气藏高产富集带地震预测技术-3D3C 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等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关注和认可。在国内外公开发行专业刊物和出版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20余篇,其中独著或排名第一 12 篇。出版专著一部。 先后获得过第六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四川省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第二届四川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劳动模范、西南分公司科技之星、中石化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王寒梅
    职称:教授级高工
    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
    专业:环境地质
    工作单位: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国内外学术团体任职情况
    国土资源部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工作组成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科技委委员,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地质学会旅游地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简历
   · 1998-07 至 1999-07  上海市城市地质研究院 技术员
   · 1999-07 至 2013-07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地面沉降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所长,所长兼院副总工
   · 2013-06 至 2015-04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水土环境研究所,所长兼院副总工
   · 2015-04 至 2016-02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副总工
   · 2015-11 至 2017-0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工作组 观察员
   · 2016-02 至 2016-12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土地利用规划所 所长
   · 2016-12 至 今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副院长
 
     获过何种科技奖励及排名
     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KJ2013-1-01-R4,第 4 完成人)
   · 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KJ2011-1-02-R7,第 7 完成人)
   ·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031003-07,第 7 完成人)
   ·  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二等奖(KJ2010-2-34-R1,第 1 完成人)
   · 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二等奖(KJ2008-2-23-R4,第 4 完成人)
   · 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二等奖(KJ2016-227-R6,第 6 完成人)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KJ2006-2-33-R8,第 8 完成人)
   ·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4332-2-R05,第 5 完成人)
   ·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012005,第 5 完成人)
   · 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14128-3-D03,第 3 完成人)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一等奖(DC2015-1-004-R04,第4 完成人)

    获过何种荣誉称号及奖励
   · 2004 年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三八红旗手”
   · 2005 年上海市闸北区首届巾帼创新奖
   · 2006 年上海市闸北区优秀青年人才
   · 2007 年上海市闸北区“三八红旗手”
   · 2008 年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三八红旗手”
   · 2009 年全国能源化学系统女职工建工立业标兵、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先进个人
   · 2010 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二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 2013 年国土资源部首批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全国地质灾害优秀群测群防监测员
   · 2014 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
   · 2015 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十大年度人物

   推荐理由
   王寒梅同志参加工作近 20 年来,一直从事上海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土资源大调查及上海市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在地面沉降防治、水土环境调查评价、地下空间开 发利用等领域开展了多项创新性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和丰硕 的成果。
    1、主持开展了一系列的地面沉降防治科研技术攻关,创新了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地面沉降防治成效。 提出了地面沉降分区管控措施和地下水采灌动态实施方案等 创新成果,建立了微量地面沉降阶段综合防治体系,实现了连续 多年年度地面沉降量小于 6mm 的防治目标,取得了非常显著的地 面沉降防治成效,研究成果为《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 的出台和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统一了长三角地面沉降 测技术,推动了区域地面沉降联防联控的实现。负责建成了国 土资源部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重点实验室、上海地面沉降控制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地面沉降研究团队成 功入选首批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团队,依托平台产出了多个省部 级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为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及城市安全做出 了突出贡献。 
    2、围绕国家和上海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要求,开展了水土环境 调查、监测、评价、研究工作,形成了一批与国土资源全生命周 期管护相适应的创新工作成果。 从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和农用地分等定级相结合的角度,研究 设计了“一网多用”的水土环境监测网络,并基于土地资源数量、 质量、生态一体化管护的需求,建成了耕地保护管控体系;围绕 上海城市更新,开展工业用地地质环境风险与土地利用绩效综合 评价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水土环境质量在规划编制与土地利用 管理中的管控技术要点和实施路径。 3、开展了软土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安全评估研究,建立了 地下重大基础设施沉降监测预警体系。 基于三维地质结构及空间分析技术,建立了地下空间开发地 质环境适宜性和风险评价体系,提出了地下空间分层利用模式, 应用于了重点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和多条轨道建设;建成了全球首 个轨道交通沉降监测基准网,建立了轨道交通网安全监测技术与 预警指标体系,保障了地下工程运营安全。 王寒梅同志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地质事业,爱岗 敬业,勇于创新,以“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为使命,用实际 行动努力践行“行于大地,成于探索”的大地文化。 王寒梅同志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地质工作者,在地质环境及地 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特此推荐申请“优秀女地质 科技工作者奖”。

    胡彩萍 
    职称 :高级工程师
    学历、学位:大学本科、工程硕士 
    专业:水工环地质
    工作单位 :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

     国内外学术团体任职情况 
  ·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简历
    · 1997 年 7 月-2003 年 3 月    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项目负责;
    · 2003 年 4 月-2017 年 3 月    山东省地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
    · 2017 年 3 月-至今          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高级工程师、副主任、项目经理。
    获过何种科技奖励及排名
   · 获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 项(排名第 5);
   · 获山东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8 项(三项排名第 1,排名第 4、5、7、9、10 各一项);
   · 获山东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8 项(四项排名第 1,排名第 2、6、7、8 各一项);
   · 获山东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1 项(排名第 3);
   · 获山东省地矿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5 项(一项排名第 2、一项排名第 3、两项排名第 4、一项排名第 9);
   · 获山东省地矿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7 项(三项排名第 1、一项排名第 2、两项排名第 5、一项排名第 6);
   · 获山东省地矿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 项(排名第 1、第 3 各一项);
   · 获《山东国土资源》优秀论文二等奖一项(排名第 1)。

    获过何种荣誉称号及奖励
  · 2015 年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第一届山东省地矿局青年科技奖”、“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 2016 年荣获“山东省青年地质科技奖”。
  · 2007 年获“优秀工程勘查项目突出贡献者”
    推荐理由
    胡彩萍同志从 1997 年参加工作以来,常年从事野外一线地质勘查工作,在地质技术工作中爱岗敬业、踏实工作;在科研工作上求实创新,学风正派;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作为技术骨干在地质找矿、地质环境保护、地热勘查、泉域保护等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主持或参与完成了 30 多个省部级地质项目,项目成果社会效益显著,并获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1 项;获山东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17 项;获山东省地矿局科学技术进步奖 14 项。2015 年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并先后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第一届山东省地矿局青年 科技奖”、“山东省青年地质科技奖”。 1. 采用新手段新方法进行地热田的勘查工作 主持完成了“东营地区河口区城区附近、开发区、东营港、东营区中部、 仙河、孤岛地区”、“滨州地区大高、石庙”、“德州地区夏津、武城”等多个地热田勘查工作,发现了大型地热田 11 处,提交可利用热能大于 1500MW, 潜在经济价值 600 余亿元,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其中“东营地区河口区城区附近地热资源普查”获优秀地质找矿项目。 2.对采油区地质环境质量和脆弱性评价承担完成了“东营市落地油污染现状调查及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地质研究”项目,对生态地质环境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评价,研究了地质环境问题与灾害形成机理、时空变化和防治对策,进行了地质环境质量和脆弱性评价,为改善黄河三角洲地区投资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3.采用先进的理论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与保护 主持完成了“山东省东营市南部天然矿泉水资源普查”项目,首次运用模块化三维有限差分地下水流模型计算机软件进行了矿泉水资源量计算,并评价其开发利用潜力。解决了东营市应急供水问题,同时为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优质地下淡水保障。 主持完成了“济南明水泉域保护”项目,采用 Modflow 模块化三维有限差分地下水流模型,建立了泉域岩溶水数学模型,对岩溶水水位及泉水流量进行预报、预测,为当地岩溶水开发与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对泉群断流原因进行了分析论证,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张彤
     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国内外学术团体任职情况:
 ·  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观赏石协会会员

    简历
  · 1991 年 7 月-2000 年 4 月   内蒙古第一区域地质调查队任地质组长/地质矿产工程师
  · 2000 年 4 月-2002 年 7 月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任项目负责/地质矿产工程师
  · 2002 年 7 月-2011 年 7 月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任项目负责/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
  · 2011 年 7 月- 至今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任项目负责/地质矿产正高级工程师

    获过何种科技奖励及排名
  · 2004 年内蒙古自治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重大创新成果奖排名第一
  · 2004 年全国 1:20 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十四
  · 2006 年 内蒙古科学技术协会 2006 年青年学术论坛论文二等奖排名第一
  · 2016 年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第五批产业创新人才团队排名第三
    获过何种荣誉称号及奖励
  · 2008 年、2011 年、2015 年获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 2011 年主持的“内蒙古观赏石资源调查与编图”工作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观赏石协会表彰。
  · 2013 年获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系统创先争优示范带头人。
  · 2014 年获国土资源部先进个人奖。
  · 2014 年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工人先锋号”。
  · 此外,多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先进个人、原始资料展评优秀、优秀成果奖等。

   推荐理由
    张彤同志一直野外一线生产、数据库建设、资源潜力评价等工 作,现任内蒙古矿产地质志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地调院信息中心主 任,党支部书记。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党性观念及思想觉悟,能以知 促行,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学风正派。 2001 年主持内蒙古 1:20 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项目(中国地 调局项目,经费 260 万元),由于内蒙古地域辽阔,工作量巨大,工 作中建立了一套具有地学特点的数据采集及处理、建库工作流程、 数据库质量管理体系,不仅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任务,还为地方培养 了数据库建设的队伍,工作流程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为建设高精 度、高质量的地学数据库奠定了基础。同时承担的其他地学类数据 库均在中国地调局评审中获得优秀,因此获内蒙古职工“经济技术 创新工程”活动重大创新成果奖。 2006 年-2013 年,担任国土资源部部署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项目”(内蒙古部分)负责人。项目中央及地方财政总经费 1.62 亿 元。在工作中,在矿产预测方法方面多次为全国各省做示范。项目 成果获得了优秀,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了内蒙古矿产资源潜力 以及空间布局,为部署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为编制 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团队的突出表现,获内蒙古总 工会“工人先锋号”称号。通过努力钻研,在成矿规律及矿产预测 方面有较突出的贡献,入选内蒙古“草原英才”创新人才团队。 2010 年担任“内蒙古观赏石资源分布及编图”项目负责人,首 次系统调查了内蒙古自治区观赏石资源分布情况,并协助中国观赏 石协会完成了全国其他省市的图件,该项目成果已公开出版,并受 到了中国地调局及中国观赏石协会的表彰,并被评选为中国观赏石 二级鉴评师。 目前担任内蒙古矿产地质志项目负责人,预计 2018 年底完成, 总经费约 1800 万元。项目全面汇总自治区矿产全貌及成矿规律,为 矿产勘查、开发、提高矿产资源保证程度服务,为院校科研与教学 服务,为社会大众普及全面、权威性矿产资源信息公益服务,并培 养一批矿产资源领域的科技骨干。同时做为内蒙古地调院信息中心 主任,从全面提升地质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地质信息资源汇聚 与更新能力,为地质调查工作科学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服务出发, 申请了“内蒙古基础性地质数据库管理服务系统”项目,经费 9360 万元,已完成项目试点工作,该项目是集地、物、化、遥各专题数 据为一体,其实施为地质大数据提供标准统一的数据基础,在自治 区乃至全国都具有示范作用。 该同志 20 多年的地质生涯,不仅在专业技术工作中取得了突出 的成果,而且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研究水平,在爱岗敬业方 面亦表现突出,故推荐其参加评选。

    张筠 
    职称:教高
    学历、学位:大学、硕士
    专业: 地质勘探
    工作单位 :中石化西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国内外学术团体任职情况
   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测井专标委委员;
  《测井技术》编委会委员及审读专家。

    简历
   · 1985.08-1998.09  西南石油地质局井下作业大队 资料解释员
   · 1998.10-1999.02  西南石油局测井公司 解释研究员
   · 1999.03-2002.11  西南石油局测井公司 研究所副所长
   · 2002.12-2005.05  西南石油局测井公司 副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
   · 2005.06-2007.06  西南石油局测井公司 总工程师、副经理
   · 2007.07-2010.08  石油工程西南有限公司测井分公司 总工、副经理
   · 2010.09-2014.11  西南石油工程测井公司 经理、总工、党委副书记
   · 2014.12-现今  西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集团高级专家

    获过何种科技奖励及排名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全国优秀探明储量报告奖,排第五。
   ·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六。
   ·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
   · 中石化油气勘探重大突破特等奖,排第六。
   · 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 2 次,排第六、第十五。
   · 中石化油气勘探储量成果一等奖,排第三。
   · 中石化科技进步三等奖 3 次,排第 11 一、第一、第二。
   · 中国石化油服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3 次,均排第一。
   · 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2 次,排第一、第一。
   · 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4 次,排第一、第二、第四、第四。

   获过何种荣誉称号及奖励
  · 四川省女职工双文明建功立业竞赛先进个人
  · 中石化集团公司巾帼建功标兵
  · 中石化突出贡献专家
  · 西南油气田“青年科技之星”
  · 中石化“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西南石油局“优秀共产党员”
  · 中石化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推荐理由
    张筠同志现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 储量评审专家,中石化储量评审专家,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测井 专标委委员、《测井技术》编委会委员、中石化西南油气田博士后科研工作 站专家成员。 作为测井公司总经理和总工程师,她长期奋战在生产科研一线,带领单 位服务于川西、川东北、新疆塔河油田、山东胜利油田、滇黔桂、缅甸等国 内外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专业从事石油天然气测井、射孔、资料处理解 释和地质应用研究,国内首家研发无电缆泵出式测井系统,攻克了川内超深、 大斜度及水平井测井技术难题,在四川地区工业化应用 400 余口井。创新形 成了基于电成像谱分析法的礁滩相高阻储层有效性评价、碳酸盐岩礁滩相沉 积相测井识别等技术,在川科 1 井、彭州 1 井雷四段气层发现中发挥重要作 用,成果通过中科院院士刘宝珺等专家一致认定。公司累计刷新中石化及地 区测井工程记录 60 余项,取得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 21 项,单位经营收入和 效益不断增加,同时为西南油气田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同志先后作为油气田高级专家、集团公司高级专家,领导和组织西南 油气勘探中的测井技术工作,主持完成 20 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解 决了储层预测和含气性识别技术难题,建立的分类评价体系弥补了我国碎屑 岩储层分类评价行标的不足,形成了适合川西深层须家河组高产富集带预 测、成像测井与储层改造工艺等配套的勘探技术方法系列, 2009 年底新场 须二段气藏整体提交探明储量 1211.20×108 m 3 ,实现了千亿方大型气藏的勘 探突破,相继发现了新都、洛带、什邡等大中型气田,探明什邡蓬莱镇气藏、 新场须家河组大型整装气藏,已落实三级地质储量 1 万亿方以上。 该同志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良 好的职业道德和踏实、勤勉的敬业精神和工作作风,是中石化集团公司优秀 创新团队 “元坝气田超深水平井测录井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曾荣 获四川省女职工双文明建功立业竞赛先进个人、中石化巾帼建功标兵、中石 化突出贡献专家、中石化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先后获全国优秀探明储量报 告奖 1 次,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次、二等奖 1 次,中石化勘探成果特等 奖 1 次,中石化勘探成果一等奖 1 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2 次、三等奖 3 次,获中石化油服科技进步二等奖 3 次,中石化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 三等奖各 1 次,获国家发明专利 2 项、实用新型专利 4 项。 合著出版专著 1 部(排第 4),主编出版论文集 1 部。作为第一、二作 者在国内外公开期刊发表论文 20 余篇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