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导向 >> 省国土资源厅 >> 内容

陕西省地质勘查规划

时间:2011/9/27 12:25:01

第一章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促进我省地质勘查持续健康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和地质成果的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陕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省级地质勘查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及《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编制《陕西省地质勘查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适用于陕西省所辖行政区域。《规划》是陕西省人民政府对全省地质勘查工作的全面部署,是省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地质勘查实行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依据。公益性地质工作和政府财政安排的其他用于地质勘查的资金必须根据本规划进行部署和安排,商业性地质勘查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

本《规划》的基期为2005年,近期为20062010年,中期为2011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第二章  地质勘查现状及形势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8个省(市、区)接壤,土地总面积20.5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1%。总人口3720万。所处位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作用。省境内由北向南分别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秦巴山地三个各具特点的自然区域。
2005
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7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014.343.442.3调整为11.950.337.8。全省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

矿业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全省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建成各类矿山企业4077个,矿业从业人员达22万人。我省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价值超过4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居全国之首。煤、石油、天然气、岩盐、钼、钒、汞、锑、铅锌、金、水泥用灰岩、玻璃石英岩、高岭土、石棉等为我省优势矿产,陕北已成为我国21世纪能源化工基地。

二、地质勘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质勘查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

(一)矿产资源

随着地质勘查工作系统、深入的开展,我省矿业经济也得到迅速的发展。2005年全省矿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56.5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3397.71亿元的25.21%;全省矿山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811.88亿元。
矿产开发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山区的开发与开放步伐,尤其是在陕南、陕北部分县(市、区),矿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矿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建材、化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优化我省工业体系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

我省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复杂多变的气候,加之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全省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次高、损失大,是全国地质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全省开展的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促进了我省地质灾害群防群测体系的形成,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8493处,2005年全省开展各类地质灾害防治项目185个。地质灾害监测信息资料的获取对有效地防灾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地质勘查还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地质环境,建设地质公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期开展的西安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关中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三)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已完成的水文地质调查评价基本查明了全省水资源状况,解决了部分缺水地区水源及居民饮水问题,为政府编制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水文地质数据。工程地质勘查为我省铁路、公路、水库、电站选址、土地开发利用、城市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撑。

三、地质勘查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质勘查工作现状

1、基础地质调查

1)区域地质调查

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43幅(含跨省图幅),面积约15.71万平方千米(省内部分),占全省总面积约76.3%,覆盖了全省基岩出露较好的地区。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213幅(含不完整图幅),面积约7.53万平方千米(省内部分),占全省总面积约36.6%,覆盖陕南大部分地区。

开展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11幅,面积约7.51万平方千米(省内部分),已完成其中8幅,面积约4.9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约24%;另有略阳县、安康市、南江市等3幅正在实施。

2)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区域重力测量:已完成全省150万区域重力测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120万区域重力调查21幅(含跨省图幅),面积约8.39万平方千米(省内部分),已完成其中20幅,面积约7.86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约38.2%
航磁测量:已完成全省1100万与120万航空磁测,对秦巴地区进行了150万航磁编图,部分地段开展了15万~110万的航磁测量。

3)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水系沉积物测量)完成31幅(含跨省图幅),面积约10.53万平方千米(省内部分),占全省总面积约51.1%,覆盖了陕南地区。

1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完成160幅,面积约4.85万平方千米(省内部分),占全省总面积约23.57%

2005年开始开展西安市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4)遥感地质调查

1986年以来,在秦岭主要成矿带开展了遥感地质解译的找矿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

1999年大调查以来,完成了省级国土资源遥感调查空间数据的数字化,建立了省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编制了陕西省150万遥感地质图,125万遥感影像图等系列图件。

5)综合研究及成矿预测

19791984年开展了第一轮全省18个矿种的1/50万成矿区远景区划,同时进行了1/5万~1/20万Ⅳ、Ⅴ级成矿区(带)区划。

1985年至199012月,以省内十三个主要矿种(铅、锌、金、银、汞、锑、钼、铁、铜、锰、磷、重晶石(含毒重石)、石棉(含蓝石棉)等)为重点,全面总结了陕西省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区域成矿规律,完成了《陕西省区域矿产总结》,编制了陕西省150万矿产图。

19881994年主要在秦巴地区开展了以成矿区(带)成矿预测为主的第二轮区划,共圈出各类远景区91个。

200112月,完成的《陕西省主要成矿区(带)研究总结》重新标定了全省的Ⅲ―Ⅴ级成矿区(带),较全面地反映了陕西省的矿产资源特色及其分布规律。

2、矿产资源勘查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省内开展了大量的以铁、铜、铅锌、钼、金银、汞、锑为主的金属、能源(煤炭)及非金属等矿产普查、详查及勘探工作。

截至20066月全省正在实施的勘查项目共计810个。其中贵金属240个,有色金属271个,黑色金属164个,能源矿产81个,非金属44个,稀有稀土金属5个,水气5个。勘查面积共23756.48平方千米,计划投入共15.1976亿元。

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38种(含亚矿种),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93种,已列入省矿产资源储量统计表的矿产有87种,矿区1027处(含共伴生矿区)。其中大型196处,中型320处,小型504处(有7处未划定规模),中小型矿占80.2%。在全国45种主要矿产中,我省有查明资源储量的为37种,其中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的矿种有盐矿、水泥灰岩(第一位),天然气、高岭土(第二位),煤、钒、钼、汞、稀土、石棉、玻璃用石英岩(第三位),钛、隐晶质石墨(第四位),重晶石(第五位),石油、锑、磷(第七位),镍、铅(第八位),金、锰(第九位),铬(第十位)。盐矿潜在价值332153.6亿元,煤炭潜在价值84614.11亿元,分别占全省矿产潜在总值的78.23%19.93%。盐矿和煤炭两大矿产确立了陕西省矿产资源大省地位。

查明矿产资源中勘查程度较高(勘探储量占50%以上)的矿产有:铁、锰、铬、钛铁砂矿、铜、铝、钼、汞、金、银、镉、硒、冶金用石英岩、耐火粘土、伴生硫、重晶石、化肥用蛇纹岩、磷、石棉、石榴子石(砂矿)、石膏、地下水等23种,占26.7%;勘查程度中等(详查储量占50%以上)的矿产有:钛铁矿、金红石、钒、铅、锌、镍、钴、砂金、锶、稀土、铟、铼、碲、矽线石、红柱石、硫铁矿、电石灰岩、滑石、膨润土等46种,占53.5%;勘查程度较低(预查、普查资源量占50%以上)的矿产有:煤、油页岩、石煤、铸型用砂、毒重石、制碱灰岩、盐矿、高岭土等18种,占20.9%。从以上统计数字看,我省矿产勘查总体程度为中等偏低。

金属矿床勘查深度一般为地表下500以浅,非金属矿床勘查深度一般在200以浅。

省内2000以浅含煤面积约5.7万平方千米。目前,省内累计探明含煤面积约3万平方千米(勘查程度达预查及以上,含已取得探矿权正在实施勘查的区块),探明区域中,可采面积约2.45万平方千米,其中勘探面积4996平方千米(含已开发和已有探矿权者,下同),详查面积3080平方千米,普查面积6630平方千米,预查面积9798平方千米。勘探、详、普、预查面积分别占已探明面积的20.4%12.6%27.1%40.0%

截止2005年底,全省保有煤炭资源储量为1657.8亿吨,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为1673亿吨,其中勘探资源储量364亿吨,占21.76%;详查208亿吨,占12.43%;普查291亿吨,占17.39%;预查810亿吨,占48.42%

20049月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公告,在我省划定设立了神府新民、榆神、榆横、渭北、彬长等5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目前,该5个国家规划区的矿权设置方案已经国土资源部批复。另全省非国家规划矿区煤炭资源的矿权设置方案也已基本完成。
据《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我省煤层气资源丰富,潜在资源总量约13095亿立方米。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与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为煤层气富集区,韩城、澄合、府谷3个矿区被列为大型煤层气目标区,铜川、蒲白两矿区被列为中型煤层气目标区。勘查开发我省煤层气前景良好。

陕北岩盐矿产资源潜力巨大。预测榆林、子长、延长、宜川、米脂、绥德等地奥陶系上马家沟组中的岩盐潜在资源量达6万亿吨,初步查明(普查)资源储量8857亿吨。含盐层12-13层。盐层厚34.6137.5,累加厚度313.27,埋深21003000米。岩盐含NaCl平均96.4798.16%,为高纯度一级品。是目前我国已查明的最大岩盐矿,尚需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

3、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地下水调查及其它调查

全省已完成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已完成全省107个县市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在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延安市、安康市等主要城市,开展了15万或12.5万城市地质或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工作;对一些危及城镇及重要厂矿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实施了勘查、治理及专业监测。现正在开展秦巴山区及黄土高原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19561989年,完成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29幅,面积约12.08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关中、陕北地区;19701998年,完成关中地区30个县(市)11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面积约7.69万平方千米。60年代以来,开展了多条铁路及公路15万~120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调查;开展了黄河、长江流域部分地段及支流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查;开展了陕北绥德―米脂等地区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等专题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在陕北高原、关中盆地和陕南山间盆地开展了地下水位监测,初步建立监测孔227个。

19891990年,开展了覆盖全省的农业地质调研,提交了我省第一份农业地质调研报告。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我省华山风景区、终南山地区、柞水岩溶区及全省开展了旅游资源调查。

4、地质资料开发利用

截至2005年底,省地质资料馆藏有各类地质档案6359种,11万余件。按馆藏分类统计,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类资料(423种)、矿产地质勘查类资料(2652种)、水文工程环境类资料(1023种)、物化探类资料(668种)、科研类资料(1560种)和其他类地质资料(33种)。

近年,省地质资料馆开发了“陕西省成果地质资料查询系统”,使资料查询实现了微机自动化管理。目前已先后两次对430种馆藏公益性地质资料上网公布,供社会各界网上公开查询、利用。近5年来,资料查询点击数激增,向社会各界近4000人次提供借阅各种类别地质资料10万多件。

近年来,先后建成了成果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已完成数字化地质资料近1000种。随着国家各类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先后开展,相继建设了陕西省150万地质图数据库、120万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岩芯钻孔数据库、矿产地数据库、120万重砂数据库、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5万重点城市及经济开发区水工环综合空间数据库、20世纪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等数据库。这些库尚需进一步完善。

5、地质勘查管理

1)管理体制与行业管理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省地质勘查工作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分属中央各部委的地矿、有色、煤炭、核工业、武警黄金、冶金、建材、化工等地勘单位,根据各部门下达的地勘计划各自部署开展相应的地质工作,勘查资金全部由国家投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地勘单位的属地化管理,地质勘查管理体制及投资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除公益性地质工作国家投资、少数地勘单位承担外,大量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开始转由市场调配。属地化的地勘单位和社会其他企业共同参与地质勘查市场竞争,政府地质勘查投入大大减少,社会资金投入逐步加大,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一系列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在新的时期,我省在地质勘查行业的矿权管理、队伍管理、资质管理、规划管理等方面,已初步建立了新的制度和秩序。

2)地勘单位综合能力

目前,省内地质勘查队伍职工总数约38914人(不含油气勘查开采队伍)。其中,冶金、建材、化工、武警黄金部队及社会等地勘队伍人数为3715人;属地化后归省政府管理的地矿、有色、核工业、煤田等地勘队伍人数为35199人。归省政府管理的地勘队伍占地勘队伍总人数的90%,属全省地质矿产勘查的主力军,其拥有地质队(所、院)38个,其他事业单位6个。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省地质勘查部门已形成了具有从事基础地质调查(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化探、区域物探)、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勘查开发、煤炭勘查开发、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遥感及信息技术等地学领域的综合勘查研究及开发能力。

3)勘查投入

“十五”期间,我省地质勘查投资总量增长较快,投资主体和投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地质勘查投资呈逐年增加趋势。2001年投资总额为54868万元,到2005年已增加到258552万元,5年内地质勘查投资额翻两翻,增长幅度达371%

企事业单位已成为地质勘查投入的主体。政府投入地质勘查总额为25634万元,主要集中于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性矿产勘查工作,占总投资的3.4%,投资规模小,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企事业地质勘查总投资已达719717万元,主要集中于商业性矿产勘查,占总投资的96%,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油气勘查投入较高,非油气勘查投入不足。商业性矿产勘查投入中,油气勘查投入为665640万元,占总勘查投入的89%。非油气矿产勘查投入为52865万元,仅占总勘查投入的7%

公益性地质矿产勘查投入比例小(3.4%),商业性矿产勘查投入比例大(96.6%)。公益性地质矿产勘查投资所占比例小,不利于地质工作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地质勘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地质调查

近多年来,由于基础地质调查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形成新的公益性的基础地质资料甚少。已有的基础地质资料远不能满足当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城市规划与建设、土地综合利用、土壤改良及重大工程建设等全社会和多领域的需求。例如:目前我省拥有的150万区域地质图等基础图件仍是上世纪90年代的成果,经过近20年来的基础地质工作,这些图件已远不适合于现在的要求。

全省成矿区划及成矿预测研究工作滞后,不能满足地质矿产勘查规划及矿产资源管理的需要。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省虽然先后开展过两次150万成矿预测及成矿远景区划工作,但在研究地区上,仅限于关中盆地以南的秦巴地区;在矿种上,仅涉及金属矿产。同时,以面上的研究为主,缺乏针对重点成矿区带的中、大比例尺成矿预测,导致已知重点成矿区带的成矿地质环境及找矿前景不明。

2、矿产资源勘查

矿产资源勘查投入严重不足,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严重滞后。近多年来我省用于矿产勘查的地勘资金中,国家拨款所占比例逐年下降,从国外及其他途径引入的勘查资金微乎其微,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所占比重虽逐年增长,但由于受“圈而不探”及“多圈少投”现象影响,实际投入矿产资源勘查的资金严重不足。由于找矿难度日益加大,勘查成本不断提高,现有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找矿工作进展缓慢,且无重大突破,后备勘查基地缺乏,保有储量呈现负增长,资源危机矿山不断涌现。2005年对53个国有大、中型矿山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资源危机的达29个,其中21个为资源严重危机矿山。勘查投入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省矿产资源勘查滞后、资源后备基地匮乏的瓶颈。

省内除已发现的矿产地外,已知矿点、矿化点多达数百处,重要矿产的元素化探异常数千余处。但由于地质勘查程度不够,多数矿(化)点、矿化蚀变带的成矿特征及找矿前景不明,大多物化探异常仅作了初步检查。

我省多数矿山矿床勘探于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受当时勘查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限制,矿区外围还存在大量勘查空白区和远景区。

近一二十年来,国内外新的矿产勘查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迅猛发展。而我省的矿产勘查大多仍基本沿用传统的勘查理论和较单一的勘查技术方法,地、物、化、遥、计算机等综合技术方法应用不足,新的勘查技术方法应用很少。在地表找矿难度日益增大的现今,寻找隐伏矿、深部矿及难识别矿已成矿产勘查的趋势,继续采用传统的矿产勘查理论和技术,短期内很难实现地质找矿新的重大突破。

3、地质灾害、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监测

随着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往的资料已不能满足我省国土开发利用规划、防灾减灾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省已完成多项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工作,但缺乏对已有资料的汇总、归类、对比和综合分析研究等集成工作,缺乏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成效得失的总结,以及对地质灾害灾情损失与防灾减灾效益的调研。

4、地质资料开发利用

基础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与地质勘查市场化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地质勘查市场化运作以来,由于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各部门资料相互封锁,基础资料不能共享,造成大量重复性工作、加大了地质勘查成本。此外,对可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地质资料的范围界定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对已有基础地质资料缺乏综合研究和充分利用。建国几十年来,我省已在地质、矿产、物、化、遥等领域形成了大量的地质资料,但截至目前,尚缺乏对已有地质资料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开展全面系统和比较深入的综合研究。由于种种原因,有关地质勘查工作难以较全面系统地收集并充分利用以往地质资料。

地质资料管理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地质资料的研究、开发。地质成果资料数据化工作进展缓慢,无法满足当前地质勘查工作应用信息技术和地学数据库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需求。

5、体制机制

目前,省内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存在缺乏统一领导、队伍分散、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队伍结构(年龄结构及专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综合实力不强等问题。有待建实建强统一的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负责组织实施我省的公益性地质工作。

有待进一步完善全省公益性地质工作新体系,建立全省地质勘查基金,加大公益性地质工作尤其是重点成矿区带和重要矿产前期勘查的资金投入。

我省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尚处于初级阶段,其机制、市场规则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四、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质勘查的需求分析

目前,我省正处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新的发展阶段,省“十一五”规划及全省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目标对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广泛而紧迫的要求,我省地质勘查工作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对基础地质调查的需求分析

1、基础设施及城镇化建设对基础地质调查的需求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我省“十一五”及中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我省基础设施及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划的实施,必将对基础地质调查提出新的、更加广泛而紧迫的需求。如围绕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及中心城市和城镇群建设,区域地质调查、工程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环境地质调查及城市地质调查等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以期为工程选址与防护、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及相关地质信息。

2、水利工程及农村饮水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对基础地质调查的需求

省“十一五”规划指出,“十一五”及其以后更长时期内,我省将针对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掀起水利建设的新高潮。围绕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及城镇发展,立足当地水资源开发,尤其是加强陕北地下水资源勘查和环境综合评价;建设“两引八库”、黄河引水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针对上述基础设施及基地建设规划,以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勘查及环境地质调查为主的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必须先行,并随着建设工程的实施,对相关基础地质调查需求的广度和深度必将进一步加大。

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基础地质调查的需求

坚持“稳粮、优果、兴牧”方针,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品质和效益是我省“十一五”期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之一。

围绕这一重大任务急迫需要在农业、果品及蔬菜生产区,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投入,继续部署开展以农业地质调查为主要内容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和遥感地质调查等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为全省土地质量评估与综合治理、土地合理利用、农业种植与养殖的适宜性评价,农、林、特、优生产布局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增产增收、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污染治理等提供依据。

(二)对矿产资源勘查的需求与资源潜力分析

1、对能源矿产勘查的需求与资源潜力分析

省“十一五”规划强调,要“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渭北能源接续区为重点,加快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资源开发,推动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发展,努力构建能源化工大省”。同时,“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加强煤层气和油页岩的勘探和开发利用”。

煤炭在我省能源消费中占主导地位,2004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4232.7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71%。预计到2010年省内煤炭消费将猛增到12430万吨,2020年将达25280万吨。但据2005年底统计,全省保有煤炭资源储量1657.8亿吨中,可供开发利用的储量仅161亿吨,基础储量277.9亿吨,基础储量仅占总资源储量的16.76%,煤炭探明基础储量占总资源量的比例偏低。

我省含煤面积大,目前累计探明储量的含煤面积仅占总含煤面积的52.5%。初步预测,省内煤炭资源总量约4168亿吨,其中2000以浅的预测资源量约2468亿吨,煤炭资源潜力大。因此,“十一五”期间,在以往煤田地质勘查基础上,继续开展榆神、榆横矿区的普查和详查;继续开展黄陇等大型煤炭基地的勘查,加强渭北能源接续区勘查;积极开展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资源勘查,重视煤层气、油页岩、地热等非常规能源勘查评价,必将进一步提高我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

2、对非能源矿产勘查的需求与资源潜力分析

随着“十一五”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非能源矿业经济必将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相应的对非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也将同步快速增长。当前我省矿产资源形势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其主要表现在:全省矿产资源勘查滞后、新发现的矿产地不多、地质找矿突破不大、可供直接开发的矿产地短缺、部分矿产储量锐减、支柱性矿产如金、铁、铜、铝、铅、锌、锑、锰、磷、硫等持续供应能力不强。除钼矿、汞矿外,我省金属矿产资源大都不能满足矿山开采的要求,据统计,2005年全省金属矿山(钼矿除外)生产矿石量总和仅相当于其设计生产能力的46.72%。铝、铁、铜、锰、钛等矿产品尚需大量进口,非能源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按目前资源消耗速度估算,“十一五”期间,我省将有60多个铜、铅、锌矿山因资源枯竭而关闭,将近40个有色金属矿山面临资源危机;国有黄金矿山将有2/3因资源耗尽而关停。预计到2010 年,我省铅锌、铜的产能将消失1/3,而黄金的产能将消失一半。我省经济建设需要的40种非金属矿产中,目前已有10余种出现短缺,钠基膨润土、石英砂、蛭石、滑石、萤石、磷矿、钾长石等后备资源均不充足。

我省已发现的矿产种类较齐全。 根据近年来秦巴地区开展的“综合信息定位与定量预测”结果及以往研究成果,秦巴地区铜、铅、锌、金、银、汞、锑等主要矿产的资源潜力很大。

据我省主要矿产资源对经济建设的保证程度分析,能充分保证并可外销或出口的矿产有:煤、天然气、钼、汞、镍、水泥灰岩、化工灰岩、玻璃硅质岩、饰面材料、石膏、高岭土、重晶石、膨润土、钠盐;可自给或基本自给的矿产有:铅、锌、银、硫、磷、滑石、石墨、耐火粘土、石油;短缺的矿产为:富铁、铜、锰、铬、钨、锡、萤石、硼、菱镁矿、金刚石、地下水等。

因此,进一步加强非能源矿产勘查投入,对于保障我省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对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监测的需求分析

“十一五”时期围绕铁路、高速公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及中心城市和城镇群建设,急需进一步加强环境地质、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从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的角度保证重大建设项目的最大安全性,同时针对建设项目可能带来新的地质环境变化以及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应及时进行调查研究。

围绕铜川、韩城、黄陵、彬长、神府、榆横、小秦岭等大中型矿山,需要开展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及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逐步推进全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重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障工程。
围绕陕南秦巴山区和陕北黄土高原等地质灾害易发区,需要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进一步完善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需要强化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监测网络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减少地质灾害损失。

(四)对地质资料的需求分析

“十一五”及今后较长时期内,为进一步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尽快探明一批我省经济建设中所需的矿产地,将需要大量的地质矿产资料信息。另外,随着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逐步深入,基础地质资料以及矿产地质资料的社会需求必将日益增长。

为适应地质勘查工作的新形势,需尽快建立健全地质资料共享服务平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以加强地质勘查为主题,大力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全面推进商业矿产勘查的市场建设,规范勘查秩序,促进地质勘查工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充分发挥地质勘查工作的基础支撑作用,促进实现“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式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经济发展目标,将我省建设成为新型能源工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一)地质勘查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

围绕我省“十一五”经济发展目标,适度超前合理部署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调查评价和矿产资源勘查,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正确引导地质勘查工作布局和结构调整,统筹兼顾各类矿产资源的勘查,增强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和地下水调查评价监测,积极拓宽地质勘查的服务与应用领域,实现地质勘查的整体推进。突出能源与非能源重要矿产和重点成矿区带的勘查工作,争取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努力创造有宏观影响的地质成果。

(三)注重综合评价,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重视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矿产资源勘查中对矿床的综合评价,尤其要加强有用组分的利用研究。

(四)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矿产勘查分制运行

国家和省财政资金主要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社会资金主要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矿产勘查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五)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市场建设

加强地质勘查的行业管理,大力培育探矿权市场,促进地质勘查的大力发展。

(六)加快地质勘查工作现代化步伐

根据我省地质成矿特点、地质环境加强重大地质理论问题研究,提高地质勘查的理论指导水平。强化地质勘查方法技术的更新和创新,发挥科技进步在地质勘查中的先导作用。推进地质工作信息化建设。

(七)立足省内,扩大合作

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大矿产资源领域对外开放,鼓励与省外、国外企业合作开展境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支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提高矿产资源供给能力和保障程度。

(八)以人为本,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注重地质勘查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

三、规划目标

面向“十一五”及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基础地质研究程度,加大重要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力度,实现新的找矿重大突破,增强环境调查监测能力,完善地质勘查新体制,加强综合研究和信息服务建设,拓宽服务领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一)2010年规划目标

――积极推进全省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努力实现地学基础成果的更新。填补中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空白区,进一步提高全省基础地质研究程度,力争在若干重大地学问题的调查研究上取得新的进展,获得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地学新成果。开展重要成矿区带的15万矿产调查工作,圈定一批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为科学部署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依据。20062010年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31000平方千米;15万区域地质调查13383平方千米(33个图幅);120万区域重力调查80689平方千米(12个图幅);1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20256平方千米(52个图幅);开展全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基础地质图件更新、新一轮成矿区划、“攻深找盲”研究等8项专题研究。共完成基础地质调查及专题研究项目108个(部分为图幅)。

――加大重要成矿远景区优势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力度,对全省重要成矿远景区的资源潜力做出评价。力争到2010年末完成27个项目的调查评价工作。

――大力加强能源矿产与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尽力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努力形成以商业性勘查为主体的矿产资源勘查新局面。20062010年完成能源矿产与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项目92个。提交资源量:煤大于1907062万吨(含新增勘探储量1290488.32万吨,新增详查储量292773.73万吨)、煤层气500亿立方米、油页岩2亿吨、岩盐5000亿吨、银1200吨、铜6万吨、钼55万吨、铅锌200万吨、钨10万吨、金150吨、铝土矿(Al2O32000万吨、水泥用灰岩3.8亿吨、钒(V2O560万吨、滑石100万吨、重晶石1000万吨、瓦板岩600万立方米。新发现矿产地21处,提供矿产勘查基地10处。

――积极开展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缓解矿山资源危机,延长矿山服务年限。20062010年开展13个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预计新增资源量:银金属量500吨,金金属量29.3吨,锰矿石量510万吨,铁矿石量300万吨,锌金属量19.7万吨,铅金属量3.27万吨。

――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对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区、重点经济发展区、重要城市进一步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及多目标综合调查评价与监测,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批基础资料。20062010年完成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和地下水调查评价与监测项目8个。

――综合研究和信息建设得到加强。更新一批基础地质矿产图件,建立一批地学基础数据库;综合研究程度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新的地学及成矿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努力实现综合方法找矿、综合信息提取及综合研究相结合的地质勘查工作新局面。20062010年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开展8个项目的工作。
――积极推进地质勘查健康有序发展。培育和发展地质勘查市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和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入矿产资源勘查。
(二)2015年规划目标
――围绕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完成重要成矿区带、重点经济区及生态环境区的15万区域专项调查;基本完成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和重点经济区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工作;基础地质研究程度进一步提高,解决若干关键性地学问题,实现基础地质系列图件的全面更新。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有重大突破。基本查明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产资源家底,新发现矿产地15处,提供勘查基地5处。
――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商业性勘查为主体的矿产资源勘查新局面基本形成。
――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工作的主要支撑,努力实现地质矿产信息服务网络化。

(三)2020年远景目标

能源与非能源重要矿产资源可供性进一步提高,探明一批紧缺大宗矿产大型矿产地;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全面提高,完善基础地质调查更新机制;形成较为系统的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监测网,预警减灾和防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地质工作更加紧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服务于农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和国土综合整治等领域的地质调查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全面实现地质资料数字化,地质资料社会化利用和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地质勘查科技水平明显提升,科技对勘查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明显提高。

第四章  基础地质调查

根据我省基础地质调查现状,20062015年安排以下基础地质调查项目。

一、区域地质调查

1125万区域地质调查

20062010年针对成矿区()重大基础地质和成矿背景问题,开展秦巴地区剩余的潼关―丹凤地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调查面积31000平方千米。

215万区域地质调查

20062010年对陕南重要成矿区带中未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或未规划开展15万矿产资源远景调查的枣木栏等3315万区调图幅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调查面积13383平方千米。

20112015年完成陕南地区剩余的未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或未规划开展15万区域矿产远景调查的华阴幅等1615区域地质调查,调查面积5608平方千米。

3、基础地质图件编制

20062010年选择矿产资源丰富的市(区)、县、编制分市(区)、分县的数字地质矿产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20112015年继续开展市(区)、县的数字地质矿产图编制工作。

二、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120万区域重力调查
2006
2010年完成陕南地区剩余的平利幅120万区域重力调查,调查面积6961平方千米;开展关中经济区带和陕北能源基地洛南幅等11个图幅的120万区域重力调查。面积共80689平方千米。
2011
2015年继续开展未完成区域的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工作。
三、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1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及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
2006
2010年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粮食安全、绿色食品准入、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地热能源等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西安、汉中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及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工作,面积2.46万平方千米。
2011
2015年开展延安市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及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工作,面积为9300平方千米。
2
1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2006
2010年对关中以南规划的远景调查评价项目和矿产勘查项目中未进行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凤县等52幅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测量面积20256平方千米。
2011
2015年对关中以南规划的远景调查评价项目和矿产勘查项目中剩余的未进行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华山等18幅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测量面积7377平方千米。
四、区域遥感地质调查
20062010年开展矿产远景调查评价15万遥感解译、高分辨率矿山遥感动态监测15万遥感解译、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125万遥感解译、地下水调查评价和地下水监测110万遥感解译、矿产资源较丰富县(市)110万遥感影象图编制等工作。
2011
2015年继续开展矿产资源远景调查15万遥感解译、地质灾害环境调查与监测15万遥感解译、125万遥感解译及剩余县(市)的遥感编图工作。
五、其它
20062010年围绕陕西省“一线两带”工程和重要经济区带,着手准备并开展西安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
2011
2015年完成西安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着手准备并开展榆林市、咸阳市、宝鸡市的三维城市地质调查工作。
为促进省旅游业发展,保护抢救重要地质遗迹,20062010年开展全省的旅游地质、地质遗迹的调查评价工作,进一步提出设立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点)的方案。
加强基础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与集成,更新省的成矿区划、成矿预测成果,进一步摸清全省矿产资源潜力,加快地质勘查现代化步伐,规划20062015年开展专题研究8项,20062010年开展其中7项。

第五章  矿产资源勘查

为了科学、合理规划部署地质勘查工作,本次规划首先综合以往地质研究资料在全省范围内系统地进行了成矿区(带)划分,共划分出成矿区(带)Ⅱ级4个,Ⅲ级7个,Ⅳ级17个,Ⅴ级42个。以Ⅴ级成矿区(带)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矿产勘查与研究的新成果,以国家急需和省内优势矿产为主,在全省划分出34个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矿产资源勘查,着重在重要成矿区(带)的成矿远景区开展。

一、矿产资源远景调查和潜力评价

20062015年,陕西省矿产资源远景调查和潜力评价的地区和主要矿种分别是:陕北地区,煤层气、油页岩和岩盐;渭北地区,煤层气、水泥用灰岩、化工用灰岩;关中盆地,地热;陕南秦巴山区,金、银、铜、铅、锌、钼、钒、铁、锰、汞、锑和部分重要非金属等。一共规划31个项目,2010年前完成27个,20112015年完成4个。

31个项目中,南部秦巴山区占22个,提交找矿靶区114162处;提交新发现矿产地约13处。其中19个按国家统一部署的15万矿产远景调查要求进行,共安排8015万图幅,涉及面积34400平方千米。届时按项目提交《陕西喜神坝―大河坝地区矿产远景调查报告》等19个成果报告及80个图幅的分幅《重要矿产远景调查说明书》。

陕北和渭北地区安排煤层气和油页岩远景调查项目4个,调查面积共计16633平方千米。目标为中生界、古生界煤层气,三叠系、侏罗系油页岩。这四个项目的实施,将使这两种资源的勘查方向和利用前景趋于明晰。

陕北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的岩盐资源预测价值居全省所有矿种之首,榆林南部已开始开发。20062010年准备对榆林北部7989平方千米范围的岩盐资源进行初步评价,预计可获岩盐资源量5000亿吨。另外,在该区曾进行过金刚石找矿,重砂发现有金刚石的指示矿物存在,因此,该项目同时要从构造、岩相、古地理诸因素出发,对金刚石的找矿前景作出综合评价。

另规划了渭北水泥用灰岩、化工用灰岩,靖定地区煤资源和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调查评价项目3个。

二、能源矿产勘查

20062010年陕西省能源矿产勘查的总体思路是:继续开展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煤炭资源勘查,加强煤层气、油页岩、地热等能源资源的勘查。重点是紧密配合国家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煤炭勘查。

(一)煤炭资源勘查

重点对陕北侏罗纪煤田、黄陇侏罗纪煤田、陕北三叠纪煤田、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进行勘查。
共规划127个煤炭勘查项目,涉及国土面积16013平方千米,预获资源量4074351万吨。其中20062010年规划项目70个,面积7273平方千米,预获资源量1907062万吨;20112015年规划项目57个,面积8740平方千米,预获资源量2167289万吨。

(二)油页岩勘查

20062010年,在子长县冯家屯―魏卜河地区开展三叠纪延长组油页岩普查,预获油页岩资源量(333+33412亿吨。

(三)煤层气勘查

20062010年在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吴堡矿区、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韩城矿区开展煤层气普查,预获资源量500亿立方米。20112015年在黄陇侏罗纪煤田黄陵矿区开展煤层气普查,预获资源量85亿立方米。

(四)地热勘查

我省地热资源勘查开发程度较高。西安、咸阳大型地热田的开发利用方兴未艾。2006-2010年在关中盆地南缘规划两个地热勘查项目。

三、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

(一)规划非能源重要矿种

根据成矿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本省经济发展需求综合考虑,本次规划涉及的非能源重要矿产的矿种有:金、银、铜、铅、锌、钼、钒、锑、钨、铝土、岩盐、石灰岩、硅质原料、金刚石等14种。

(二)非能源重要矿产规划勘查区(项目)

在对各成矿远景区找矿方向和资源潜力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然地理、交通条件、生态环境等外在因素,20062015年共规划29个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区(项目),涉及面积33014.8平方千米。规划的勘查项目集中分布在小秦岭、凤太、镇柞旬、勉略宁、汉南及米仓山、紫阳―平利、秦岭北坡、商丹、渭北和陕北地区。其中20062010年规划17个项目,预期可获金150吨、银1200吨、铜6万吨、钼55万吨、铅+200万吨、钨10万吨、钒(V2O560万吨、铝土矿(Al2O32000万吨、水泥用灰岩3.8亿吨、滑石100万吨、重晶石1000万吨、瓦板岩600万立方米,新发现矿产地21处,获勘查基地10处。20112015年规划12个项目,新发现矿产地11处。

四、矿山地质工作

(一)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

我省目前有半数以上的矿山进入资源危机期,这些矿山多数是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的,在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积极抢救,扭转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20062015年以至更长时间内地质勘查极其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之一。

20062010年规划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金矿5个、银矿1个、锰矿3个、铁矿1个、铅锌矿3个,共计13个项目,预获银500吨、金29.3吨,锌19.7万吨、铅3.27万吨、锰矿石量510万吨、铁矿石量300万吨。

20112015年规划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金矿1个,预获金30.84吨。

(二)矿山生产勘探

加强矿山(块段)开发前的查明资源储量级别提高工作和矿山生产过程中的补充勘探工作。鼓励矿山在现有的矿区范围内加强矿产勘查,扩大资源储量。重视生产矿山探边摸底工作,开展矿区深部和外围找矿。鼓励、支持矿山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方法,寻找后备接替资源。

鼓励企业自主吸纳社会资金从事矿山地质勘查,逐步形成市场需求、矿业开发与矿产勘查互动的良性循环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矿山企业联合地勘单位提前进行接替资源勘查。

做好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测、资源损失贫化管理工作。矿山企业要建立矿产资源储量台帐,并按统一要求报送矿山矿产资源储量年度报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建立矿产资源储量档案,依照法定程序及时对资源储量进行登记、核销、统计和通报。

加强对开采矿山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区,进行水文地质补充性勘查。

(三)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评价与勘查

推广实用的资源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利用的技术和方法,促进矿山低品位、难选冶金、钒、钛、锰、磷、铁、铝矿和共伴生金、硫、铜、铅、锌、银、高岭土、锑等新类型矿产的评价与勘查;开展尾矿资源调查,鼓励矿山开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

(四)矿山关闭阶段地质工作

矿山企业应加强闭坑前后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制定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矿山在开采活动结束前,应加强闭坑地质工作,提交闭坑地质报告。

省、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开展因历史原因造成的或责任人已经灭失的废弃矿山、闭坑矿山的矿山环境地质调查,重点调查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程度深、影响范围广的渭北老煤矿山,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价,提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对策建议。

第六章 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和地下水调查评价与监测

针对我省地质背景条件和经济发展需求及环境保护,着重开展地质灾害高发区详细调查、城市及矿山环境地质调查、主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严重缺水地区及地方病高发区地下水勘查、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资源勘查、城市应急水源地勘查、主要经济带水文地质详细调查评价等工作。

一、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

(一)20062010

1、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高发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与监测

在安康、汉中、商州、宝鸡等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高发区内按县域行政区划开展10.26万平方千米的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重点围绕人口集中的城镇、村庄及公路、工矿企业、水电开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强化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监测网络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对区内的省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稳定性评价,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为各级政府防治重点地质灾害提供依据,尽力减少地质灾害损失。

2、陕北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高发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与监测

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延安、榆林、铜川及宝鸡部分地质灾害易发区按县(区)行政区域开展并完成8.42万平方千米的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重点围绕人口集中的城镇、村庄及公路、铁路、油气管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以遥感、地面调查、测绘和野外信息自动采集为主要手段,基本查明区内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发育特征,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健全和完善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强化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监测网络建设,为制定防灾规划和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3、关中盆地地裂缝调查与监测

西安地裂缝给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深入研究关中盆地地裂缝形成机理和活动规律,提高地裂缝预测预警能力和防治技术,不仅为政府实施地质环境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具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而且对内陆断陷盆地型地裂缝的研究与防治也具重要参考价值。调查面积1.9万平方千米。

(二)20112015年展望

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的基础上,针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一步开展勘查研究工作,评价其稳定性及危害程度,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有计划的做好重点地段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在深入研究关中盆地地裂缝形成机理和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西安地裂缝监测网络及定量预测预警模型,提高地裂缝预测预警能力和防治技术,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地铁建设提供依据。

二、地质环境调查

(一)20062010

1、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开展陕北能源基地矿产开发对水资源及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水资源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矿区水资源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技术等研究,为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建设服务,为生态环境治理规划提供地质科学依据,保障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工作区面积8.03万平方千米。

2、陕西省矿山环境地质调查

重点开展铜川、韩城、黄陵、彬长、神府、榆横、小秦岭等矿区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及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逐步推进全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重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障工程。调查面积7926平方千米。

3、陕西省主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

以西安、宝鸡为重点,调查研究主要城市的环境地质特征与质量,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对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决策和合理利用地质环境提供依据。调查面积5.0万平方千米。

(二)20112015年展望

1、陕北荒漠化调查评价

以北纬36°以北的榆林、延安两市土地荒漠化地质调查评价为重点,研究陕北水蚀、风蚀荒漠化现状、形成的地质背景和发展趋势,提出荒漠化防治对策措施,为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协调、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地质科学依据。工作区面积7.5万平方千米。

2、渭河流域环境地质调查

系统开展以关中地区为主的渭河流域中下游环境地质调查,为渭河流域综合整治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工作区面积1.9万平方千米。

在对主要经济区开展环境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我省主要经济区地质环境数据库,为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三、地下水调查评价与监测

(一)20062010

1、关中经济带水文地质详细调查评价

水资源短缺及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按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定位及发展规划开展水文地质详细调查评价。工作区面积1.9万平方千米。

2、西安市应急水源地勘查

西安市现有供水水源应对卫生或其它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较差,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对我们敲响了警钟,开展西安市应急水源地勘查势在必行。勘查研究秦岭山前冲洪积扇区地下储水功能和以往研究程度较浅的渭河盆地300600m深度中深层承压水资源潜力,为西安市提供应急水源地。工作区面积2000平方千米。

3、陕西省地方病高发区地下水勘查

陕西省是全国地方病较严重的省区之一,主要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毛乌素沙漠南缘草滩盆地区、渭北黄土台塬、秦巴山区与石煤带相伴生地区的102个县(区)。推动我省地方病高发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工作,开展陕西地方病高发区地下水勘查。工作区面积8.13万平方千米。

4、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资源勘查

作为21世纪国家能源接续基地,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瓶颈,亟需配合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建设开展北纬38?以北(即无定河以北)榆林市的府谷、神木、榆阳三个县(区)的全部及佳县、横山两县的部分地区的以煤为主的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资源勘查。在进行水资源勘查评价的同时,注重开展煤层开采与水资源关系、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研究水资源功能,分析能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探索能源开发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合理利用方案。工作区面积2.26万平方千米。

5、陕西省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

陕西省严重缺水区分布于陕北的广大黄土高原区及关中盆地北部的渭北黄土旱塬区,包括:榆林市、延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所辖的45个县(区)。继续开展找水勘查,寻找水源,实施取水工程,缓解缺水地区人畜饮用水困难。工作区面积1.51万平方千米。

6、陕西省地下水监测

在陕北高原监测区、关中盆地监测区和陕南山间盆地监测区有步骤地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拟布设国家级地下水水位监测点424个,其中利用修复原监测孔227个,新建监测孔197个,其中152个观测点采用定期自动监测传输技术。

(二)20112015年展望

继续开展严重缺水地区、地方病高发区、主要经济区和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全面建立地下水自动监测数据传输系统和动态数据库,为合理、安全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依据。

第七章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的直接和最终成果,是具有极高科学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好这些档案资料,对了解以往地质工作程度,避免重复工作和开展新一轮规划工作,都会发挥极大的作用。

一、建立省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20062010年建立省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对现有馆藏地质资料进行修复和图文数字化及建库工作。完成馆藏主要成果资料数字化,重要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重要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初步建立重要钻孔地质资料数据库、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已有地质矿产数据库。通过此项工作,我省将建立起丰富、系统的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二、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根据国土资源部和国家保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若干规定》精神,20062010年建立省级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体系以《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关于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若干规定》为指导,制定完整详细的体系建设方案,规范和完善社会化服务的各项配套制度,明确提供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单位是全省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和省内各地勘单位、企事业单位的地质资料保管机构。上述各类单位都应参与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通过信息共享系统,公开已有地质资料数据的目录。

主要工作内容为:采用空间信息资源共享与互操作技术、空间信息分析与处理技术、空间信息服务与应用技术,开发可实际运行具有分布式海量地质空间信息交换、处理、分发与服务的地质信息共享与服务系统,实现地质信息资源的统―描述、发现、集成的一站式服务。重点建立地质资料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地质资料数据公共服务电子网络,提供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在线服务。

系统运行后,资料查阅需求人可通过共享系统尽可能准确和详尽地查阅到所需地质资料的出处或馆藏单位,而进一步的资料服务工作由相应馆藏单位或资料保管机构按规定完成。

三、开展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的基础工作

20062010年加强对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的研究,开展地质资料专项清理,完成成果地质资料涉密清理,加强对馆藏资料的再次开发、集成和编研,以提高其价值含量的研究;加强对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以及省级地质资料馆的管理体制的研究;根据矿产资源储量年报,编制相应的社会版年报并提供相关数据。

完成馆藏破损成果地质资料修复、完成成果地质资料专项清理、完成原始地质资料专项清理、完成实物地质资料专项清理、基本完成实物地质资料库(馆)建设、开展地质资料二次开发等项工作。

第八章  组织实施

一、公益性地质工作

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由政府组织,由具有资质的地勘队伍承担。政府主管部门或相关业务部门根据规划的原则和内容制定具体的项目计划,以具体的项目委托对口专业的地勘单位承担实施,或进行公开招标,确定承担实施单位。

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组织,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同时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实施,也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

政府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要从经济和技术等方面,作好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实施的监管、审查和验收。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选择部分项目进行项目期后社会经济意义或作用的跟踪评价。

进一步完善地质调查工作标准、强化相关技术、质量、成果管理和社会化服务。

二、商业性地质工作

商业性地质工作完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进行组织实施。政府对商业性地质工作实行积极的调控和引导。

商业性地质工作其主体力量是企业。企业以赢利为目的自主开展商业性地质工作,承担勘查风险,享有勘查成果。

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或根据自己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在规划所划分或指出的方向和范围,选择地质勘查项目,通过招拍挂或其它市场行为获得勘查权。

企业在开展商业性地质工作时,其地质勘查施工必须由具备相应技术资质的勘查机构承担,并严格执行相应的国家技术经济规范和指标。

政府在促进商业性矿产勘查中的作用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为商业性地质勘查提供信息。对勘查风险大的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政府适当加大前期勘查力度(包括建立地勘基金),带动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培育矿产资源勘查市场,包括矿业权市场、勘查资本市场和勘查中介市场,完善规则,建立准入制度。为地质勘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护勘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包括加强领导,编制和实施规划,推进地勘行业管理,强化矿业权管理。

鼓励国有矿山企业、国有地勘单位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组建大型矿业公司或企业集团,增强在国内外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能力。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公司和找矿企业。

商业性矿产勘查允许、鼓励、限制、禁止勘查区及矿种

(一)允许勘查区

在陕西省境内,除了国家和省上规划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查区、开采区以及限制、禁止开展勘查的地区以外,均为允许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地区。

(二)鼓励勘查的矿种和区域

1、供建设大中型矿井的优质煤炭资源的勘查;

2、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油页岩资源的勘查;

3、关中地热资源的勘查;

4、新型轻质建筑材料矿产资源的勘查;

5、鼓励商业性勘查的非能源重要矿产种类为:金、银、铜、铅、锌、铁、铝土、优质锰矿、钼、钒矿;

6、农业化肥用矿产资源(磷、钾等)的勘查;

7、老矿山深部和外围的找矿勘查;

8、贫困地区易加工、见效快的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

9、缺水地区淡和微咸地下水的勘查;

10、在新建的神延铁路、西康铁路、西合铁路及重要的高等级公路沿线,配合城镇化建设需要,进行省内优势矿产及紧缺矿产的勘查。

根据以上原则,20062010年以及至2015年之间所规划的勘查项目或区块,多为鼓励商业性勘查区域。

(三)限制勘查矿种和区域

1、限制渭北煤矿区高硫煤的勘查,限制陕南地区石煤勘查;

2、限制在西安市城区范围内开展地下水、地热资源勘查;

3、限制在省级以上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及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矿产资源勘查;

全省初步划分出14个限制勘查区。

(四)禁止勘查的区域

1、禁止在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及军事禁区内勘查矿产资源。

2、禁止在重要交通、通讯、水利、电力工程设施的规定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

全省初步划分出18个禁止勘查区。

三、资金来源

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多渠道资金投入地质勘查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投入良性循环机制。

“十一五”期间预计需投入地质勘查工作资金约17.6亿元,年均约3.5亿元。所需资金从以下几个方面筹措:

1、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投入我省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资源勘查。

2、本着“取之于矿、用之于矿”的原则,从省财政分成所得矿产资源补偿费、省级取得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矿业权价款和矿产资源税收等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组成省地质勘查基金。主要用于基础性和公益性地质调查、重点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的前期勘查。

按照“开放式运作、合同制管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原则,鼓励地方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参与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的投资合作。地质勘查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投资形成的勘查成果按照投资比例和合同约定转让地质勘查基金形成的权益,社会资本方有优先购买权。

3、大部分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资金由企业和社会资金筹措解决。

4、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我省矿产资源勘查。

四、组织领导

全省地质勘查工作在省政府的领导下主要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地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目标、进度和保障措施,建立指导监督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全面落实。

要进一步加强对属地化地勘队伍的领导和管理;完善地质工作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加强对地质勘查开发市场的监督管理,依法维护矿产勘查秩序。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地质勘查工作行使管理职能,要积极协同财政、监察等相关部门,对重大地质工作项目的实施过程和成果进行监管。

第九章  规划实施的保证措施

一、加强《规划》宣传,认真实施《规划》

本《规划》经上级批准后,及时予以公告,进行广泛宣传,并长期保留在相关网站提供社会公众随时查阅;提高社会对地质勘查规划的认识;使《规划》的意义、要点和内容为广大群众、地质勘查系统各机构、相关部门以及企业界所了解;为探矿投资者所知晓和运用遵循;同时增加透明度,接受公众对《规划》的监督实施。本《规划》是对《陕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细化,其主要指标和内容,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面落实,认真实施。各种地质勘查项目,都必须符合《规划》基本精神。探矿权的设置必须符合《规划》的原则和要求,服从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和调控。凡不符合《规划》的项目,不得批准立项,不得审批颁发勘查许可证。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立《规划》实施管理责任制,将《规划》实施管理纳入管理目标体系中,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并与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相衔接,提高《规划》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加快地勘行业改革,建立地质勘查新体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必须加快我省地勘行业改革,建强建实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省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主要承担国家和省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区域性矿产调查评价任务。实行精兵加现代化,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提高地质矿产调查评价的能力,保证地质矿产调查评价的水平,源源不断向社会提供社会经济建设必须的、高质量的地质矿产信息。商业性地质矿产勘查的社会需求日趋剧增,地质勘查队伍必须紧抓这种历史机遇,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调整内部结构,改变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地质矿产勘查新体制。组建不同规模、级别的,各种类型的综合性的和专业性的地质勘查单位及技术公司。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资源涉足地质勘查领域。健全和完善地质勘查单位资质管理制度,加强资质动态管理,逐步构建地质勘查有序退出机制。执行国家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制度改革的各项规定,支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企业化改革,使之真正成为商业性地质矿产勘查的主力军。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勘查水平

地质矿产勘查属于技术密集型领域。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的科学理论,研究和引进新的先进技术,是地勘系统、地勘队伍、地勘工作者永恒的任务。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地质勘查单位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中介服务完善的地质勘查科技新体制,使地勘单位永葆科技创新的愿望和能动性。大力开展地质勘查项目的科技攻关、积极引导和组织重大勘查项目的协作会战。鼓励开展地质勘查新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引进、消化、推广;切实提高我省地质勘查的科技水平、技术装备水平、勘查效率和勘查成果水平。研究引进适合我省秦岭山区特定环境的深部、盲矿找矿勘查方法技术、设备和工艺;探索陕北特定地质环境中地质矿产勘查的新方向和新理论;研究低品位、难选冶铜、金、铁、铅、锌等金属矿产的开发利用方法,提高矿产资源综合评价和回收的新技术新工艺。确定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引导地质勘查部门和单位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装备投入。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对技术人员理论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地质勘查队伍。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和吸引人才。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优化投资环境

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从国家和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在《规划》的框架下,扎扎实实作好基础性、公益性地质矿产勘查项目的立项和论证,不断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投资。尽快建立全省地质勘查基金,矿产勘查风险基金。按照地质勘查投入机制,省级政府主要负责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地质、矿产调查。各级政府可以对辖区内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对可持续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地质勘查工作立项与实施,并将其费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鼓励社会各种渠道资金投入商业性矿产勘查,进一步明确企业在商业性矿产勘查中的主体地位。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创造条件,通过发行债券、上市和项目融资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共享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远景、潜力评价成果,降低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风险。鼓励矿山企业建立资源耗竭补偿机制,进行接替资源的找矿勘查。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不得参与合资、合作勘查开采,不得乱检查、乱摊派,不得在法律、法规规定之外增加收费项目,严禁以各种理由入股、参股。切实保障勘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原则,树立服务意识,改善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勘查投资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培育和规范探矿权市场

目前,我省的探矿权市场远远不能适应矿产勘查需求,培育和规范探矿权市场,是保证地质矿产勘查规划全面实施的基本条件。首先要继续深化探矿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和健全探矿权一级市场。凡属于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开采分类目录》规定的第一、二类矿产勘查的,原则上全部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公开竞争方式出让探矿权。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不断研究和向社会发布探矿指导性目录,执行国家《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加强地质勘查成果资料的汇交、利用和监督管理;系统整理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提供社会使用;及时公告地质勘查成果,为探矿权市场提供信息服务。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审批、出让、招标、拍卖探矿权过程中,要认真制定和严格执行有关程序,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其次,要搞活和规范探矿权二级市场,鼓励通过探矿权转让实现矿产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勘查,禁止炒作行为。监督和鼓励探矿权人加大勘查投入,在规定的勘查期限内努力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凡以申请登记方式从一级市场取得的矿权,禁止其直接进入二级市场进行交易。探矿权交易必须依法进行,严格遵循市场规则。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有关机构,将探矿权二级市场及交易过程纳入监管范围。鼓励国有地质勘查单位,通过转让探矿权交易盘活现有资产,增加商业性勘查投入,加速企业化进程。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使探矿权市场规范有序地发展。对拟开展重要成矿带资源潜力调查及公益性地质勘查的区域和矿种,在资源潜力调查及公益性地质勘查工作开展期间,暂不设立新的探矿权,待矿权设置方案出台后再开展商业性地质勘查。省政府批准的矿产资源整合区不再设立新的探矿权主体。在国有大中型矿山外围鼓励开展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提高矿山资源服务年限。对未从事过矿产资源勘查、生产的企业和自然人申请矿产资源勘查的要从严审批,限制以炒作为目的的矿产资源勘查申请行为;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地勘单位和大中型企业单独或联合开展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

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创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吸纳国内外投资者来我省勘查开发矿产资源。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跨省跨国勘查开发矿产资源。

六、严格依法行政,维护正常的勘查秩序

探矿权人必须依法进行勘查,自觉履行各项法定义务,自觉接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探矿权人必须严格按勘查施工方案进行施工,保证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选择和聘请具备相应勘查资质的勘查单位进行勘查施工。按规定向主管部门提交年度报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本地区地质勘查的监督管理。要严格依法办事,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和重大案件登记报告制度。坚决取缔和依法查处各类非法勘查和以采代探的违法勘查行为。督促探矿权人履行法定义务,维护正常的地质勘查秩序。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和《规划》的地质勘查行为,要依法及时查处,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为辖区内依法探矿的探矿权人提供最大的支持,协助他们协调好各种必要的地方关系,保障合法的探矿工作顺利开展。

作者:ylitw 来源:榆林地矿协会
本类推荐
  • 没有
本类固顶
  • 没有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