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浅谈地下管廊建设对地勘单位业务转型带来的影响

时间:2018/6/12 13:02:41

    导读:《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城市地质工作与地勘单位转型发展有机结合,引导地勘单位按照市场规则,积极参与城市地质工作”。
   《意见》将城市地质工作与传统地勘单位业务转型升级联系起来,为地勘单位未来发展指明了一条道路。面对地下管廊建设经济热潮,地勘单位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决策层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
     二是找准自身定位,制定发展规划;
     三是进行技术更新升级;
     四是做好PPP 模式在地下管廊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五是利用体制机制转变契机,引进战略投资者。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遭遇行业低谷期的传统地勘单位,不仅面临着业务萎缩、收入减少、人员流失的发展困境,还面临着国有企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窗口期”即将到来的迷茫与困惑。要想维持单位生存及未来可持续发展,业务转型迫在眉睫,由传统油、气、矿产勘查转向民生地质领域则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向。而国家及各省(区、市)地方政府在地下综合管廊领域的宏观规划,将在未来掀起一股地下经济“热潮”,这也为地勘单位的业务转型提供了方向与契机,具备一定技术优势的地勘单位应有能力也有信心借助这股“热潮”实现转型发展。
地下综合管廊概念及发展规划
    地下综合管廊(国外亦称“共同沟”)是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电力、燃气、供热、通信等城市市政管线的公用基础设施,被形象地称为城市“血管”“神经”以及“城市的生命线”。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地下管廊里预先专门设置的监测系统、检修通道和吊装口,实施市政管线的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可以有效保障城市安全高效运转,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
    从发达国家建设综合管廊的成功经验来看,城市综合管廊建设,不仅节约了后期维护方面的市政费用支出,还有效疏解了雨季来临时的防汛压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城市综合治理的效率,“马路拉链”“大水围城”等“城市病”基本绝迹,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百年大计”。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当下,地下综合管廊更是提升新城区建设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连接新老城区的纽带。此外,地下综合管廊还是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抓手和着眼点。
    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最早起源于发达国家,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探索与实践,早就摸索出一套成熟的规划、建设、运营标准,国家层面也制定了完备的政策制度,保证了其健康发展。而在我国,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起步较晚,1959年天安门广场建设了一条长约一公里、内宽3.4米的地下管廊,是我国最早的探索。改革开放后的1994年,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建设了一条大规模、长距离的现代化地下综合管廊——张杨路共同沟,当时被业界美誉为“中华第一廊”。
     传统地勘单位迎来新机遇
     国家“十三五”规划当中有关地下管廊建设的规划,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密集出台的本地区地下管廊发展规划对转型中的地勘单位而言,不亚于一场“及时雨”,为其开拓新的业务渠道创收增收提供了转型契机。同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正处于成长阶段,根据波士顿矩阵原理,这一阶段也是介入的最好机会,传统地勘单位应努力把握。
     我国人口众多,城市发展土地资源紧缺,在做城市规划的时候,综合利用好地下100米的竖向空间,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街、地下通道、地铁、人防工程等各种地下工程统一纳入城市竖向规划,是一种非常经济合理的选择。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及地域禀赋的不同,传统地勘单位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经营包袱;同时由于体制机制的一些束缚,勘探工作过去长期处于“打工经济”状态,预算“拨多少花多少”,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难以应对行业“寒冬”,在当前矿业周期性低迷的情况下,面临着发展及生存问题。
传统地勘单位如何介入地下综合管廊领域?
    传统地勘单位长期受体制机制约束的影响,目前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诸如资金匮乏、人员冗杂、技术人员新老断层、设备老旧、管理层思维固化、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等。传统地勘单位如想在业务转型的过程中介入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领域,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经营决策层及时转变观念,树立市场导向意识。
    二是依据自身优势找准业务领域定位。
    三是进行技术更新升级,学习、引进地下施工技术。
    四是做好PPP模式在地下管廊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五是利用未来体制机制转变契机,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在经济新常态下遭遇行业低谷期的传统国有地勘单位,正处于发展困境,面对转制改革“窗口期”的逐渐临近,要想维持企业生存及实现未来更好的发展,业务转型迫在眉睫。而国家在地下综合管廊领域的宏观规划,为地勘单位的业务转型提供了方向与契机,具备了一定技术优势的地勘单位应有能力、也有信心分享这“万亿盛宴”。(唐善良  中国矿业报)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