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为何要重点发展“城市地质”?

时间:2018/10/5 11:44:25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方案中明确“组建自然资源部。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本文分析了新时代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地质工作内涵发生的重大转变,提出了城市地质工作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提出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就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作出具体部署。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方案中明确“组建自然资源部。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 。5月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人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效,正式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地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新任务,标志着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绿色发展中要肩负新的历史使命,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1、新时代城市发展和城市地质工作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①深刻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体来说,这一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为以下八个方面:一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四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五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六是“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七是“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八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
    ②充分把握新时代城市发展模式发生的深刻变革
    从全球看,目前超过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总人数已达39亿,超大城市从1990年的10个上升至28个,城市人口数量在未来还会持续增长,到2050年将达到约64亿左右。从国内看,1978—2016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7.35%,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7个,建制镇从2173个增加到20883个。根据国际经验,各国城市化的历史表明,当城镇化率达到70%~75%时,城市化进程将放缓。这意味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中高速增长还将持续十年左右。
    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资源环境承载强度最大、对地质资源环境扰动最强烈的地区。长期以来,城市发展对地质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打破原有地质资源环境平衡,产生了土地利用方式粗放、环境污染、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等系列问题,严重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新时代城市发展迫切需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转变传统规模扩张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新时代城市化绿色发展的道路,打造“城市化2.0版本”,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③准确把握新时代城市地质内涵的深刻变化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样,地质工作也处于大转型、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中,在发展理念、任务使命、工作内容、科技手段等方面相对于传统地质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一,传统上,城市地质工作多属工程地质性质,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城市地质工作开始从传统模式转向以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为历史使命,必须以系统思维、整体观念,在更大尺度上、更高层次上,为整个城市、城市群以及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地质保障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就要求,城市地质工作必须扩大到更大地域,为城市群发展提供基础地质支撑,为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提供地质依据和有关地质解决方案。
    第二,过去,城市开发和土地利用以平面布局为主,地质工作的主要作用是为地面建设提供支撑服务;进入新时代,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和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地球系统是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来谋划城市发展,科学统筹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城市土地利用向三维立体开发转变。这就要求城市地质突破传统学科界限,按照“整合科学”的思路和要求,提出系统化的地质解决方案,应对城市绿色发展过程中的系列问题和挑战。
    第三,工业化时期,地质工作主要是以找矿为中心,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矿物原料保障;进入新时代,地质工作除了必须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必要的矿物原料和基本能源保障外,更要全方位服务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全面调查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等基本地质信息,做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积极推动水、土、热等优质地质资源绿色开发,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2、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的总体思路
    ①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学习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内涵,秉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拓展地质工作领域,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补齐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地质工作短板,拓展城镇化发展新空间,开辟城镇化建设新资源,构建城市资源环境安全新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绿色、低碳、循环、安全、集约、智慧发展。
    ②主要目标
    通过城市地质工作,将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和地质工作转型本身有机结合,实现三大目标:一是主动作为,全力服务新型城镇化。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补齐地质工作短板,促进城市开发建设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相协调。二是推动地质资源绿色开发利用。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积极推动水、土、地热等地质资源的绿色开发利用,加快推动形成城市绿色发展方式及生活方式。三是促进传统地质工作转型发展。当前,地质工作总体处于第三次萎缩周期内,与前两次不同,这次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体制性的矛盾。开展城市地质工作,对于开辟地质工作新空间和地勘队伍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③重点任务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发展战略,既关注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空间不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安全等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统筹谋划新时期城市地质工作新体系;既注重城市地质基础工作,又注重推动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的产业化发展。一是全面加强基础调查工作,建立现代城市地质工作新体系。二是统筹推进城市地上地下资源开发利用,开拓城市发展新空间。三是积极推动水土热等优质特色地质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四是全面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推动城市安全发展。五是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城市地质大数据共享平台,推动城市智慧发展。
    3、做好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①新时代地质资源观
    党的十九大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冠以“美丽”二字,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抉择、政治考量、坚定决心和信心。地质工作应当顺应时代大势,开展空间、资源、环境、灾害、文化等多方面全要素调查,全方位多维度支撑服务城镇化绿色发展。
    第一,从空间上考虑。
    初步评估我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可开发的地下空间资源90亿平方米,可置换地表土地面积880万亩,潜力巨大。如此丰富的地下空间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有序引导城市部分基础设施、生产生活设施转移到地下,将地上空间留给居民生活和生态空间,必将有利于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和绿色发展。
    第二,从资源上考虑。
    除了空间以外,地面以下还有丰富的地热、浅层地温能、地下水等宝贵资源。初步调查,我国主要城市每年可开采地热资源折合标准煤8亿吨,相当于2016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8%左右,其中,适合于规模化集中利用的折合标准煤5亿吨,能满足建筑物供暖制冷面积200亿平方米,有利于发展绿色低碳城市。京津冀地区每年可开采地热资源总量折合标准煤1.5亿吨,可替代40%左右的燃煤量,如合理开发利用,可有效缓解北方地区大气污染和居民冬季供暖问题。我国地级以上城市每年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3600亿立方米,目前年利用量只有1100亿立方米。从城市能源消耗看,目前建筑能耗已与工业能耗、交通能耗并列,成为中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能耗大户”之一,三者各占三分之一左右。从能源供应看,地热、浅层地温能,通过科学合理手段开发利用,可以推动能源基础设施从水平系统向垂直系统转变。地下水具有资源、环境和生态综合属性,应当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地下水的功能定位,坚持采水补水相结合,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第三,从环境上考虑。
    目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土壤污染、地质灾害等问题。目前我国耕地保有量总体上有保障,但人民美好生活更加需要安全、绿色、优质食品供给。因此,科学统筹防治土壤污染,特别是城市绿地及周边农用地,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新兴城市和城市群而言,要把污染和地灾防治放在重要位置。调查显示,雄安新区土壤环境清洁,大部分土壤无重金属污染,其中绿色优质耕地28.7万亩。如果能得到合理开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城市绿色食品将会得到有效供给,环境也会得到改善。
    第四,从文化上考虑。
    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给人类留下了如地质景观、地质剖面、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遗址等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地质资源。中国地质调查局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及周边具有较高旅游、科普、生态价值的地质遗迹资源798处。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下一步,在城市地质工作中,要有意识地推动建设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加强地质文化科普宣传和科普基地建设,增强城市自然文化魅力,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和宜居水平。
    ②构建新时代的地质调查新体系
    新时代的城市地质调查,要从调查体系、调查内容、产品服务体系等方面做出新调整,适应新要求。工作推进上,要与土地利用调查做好衔接,将两项工作紧密结合、同步部署,同步实施,优势互补。
    一是构建城市地质调查新体系。
    更加注重资源环境空间权属综合调查,更加注重数量、质量、生态去全面调查,更加注重地上地下三维立体化调查,更加注重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评价,引导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系统化、产业化、绿色化开发。
    二是调整完善调查手段。
    按照城市发展的方式和规律,应用先进的调查、探测和信息技术,体现动态化、精细化、绿色化和信息化。
    三是创新产品服务体系。
    要适应快速变革的城市发展方式和城市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推广“互联网+地质”模式,以需求为导向,以供给引导创新城市地质产品服务体系,如地质资料专题服务、三维可视化地质信息管理决策平台和地质信息服务系统等。
    四是注重成本控制。
    城市地质工作推进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发展阶段、功能定位、经济实力等因素,抓住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地质矛盾问题,合理选择地质调查内容、调查方法等,注重综合成本的控制,力争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获取最大的资源、环境、社会效益,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③促进形成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模式
    当前,城市依然是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也是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结构、规模和开发利用方式变化最活跃的区域。促进形成适应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空间治理和土地利用新方式,地质工作大有可为。工业文明时期,土地利用规划主要任务是保护耕地,避免工业化、城镇化无序蔓延,抢占耕地,侵害农民利益。生态文明新时代,土地利用更加注重全域加立体管控,更加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地上地下空间资源的统筹利用与保护。
    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优化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布局,核心是按照机构改革的战略部署和“多规合一”的总体要求,发挥好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约束和底数、底线、底盘作用。底数是指建设用地总规模,底线主要是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而底盘的构建需要以全面系统的地质调查工作为基础,这也是自然资源部门的优势。
    要充分运用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以地质资源、环境、生态、安全及土地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地质资源环境原型信息转换成土地利用的控制等级等实用信息,为城市土地规划、城市建设提供正确可靠的决策依据,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和约束作用,促进城市开发建设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相协调,以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加快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④建设新时代城市地质数据驱动信息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2017年7月,原国土资源部和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印发通知,大力推进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目的就是为政府部门开展国土空间相关的规划、审批、监管与分析决策提供基础服务,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对于城市地质工作来讲,必须注重数据平台建设,推动智慧国土、智慧城市建设。
    一是构建一个平台。将城市地质相关数据纳入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推进地下空间资源信息与基础地理、遥感、土地、地质矿产、地质环境、不动产、规划管理等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夯实土地的“底盘”作用。
    二是利用好社会大数据。创新信息资料汇交共享和动态更新机制,开展地质资料专题服务和定制服务,推进地质资料的统一汇交管理。健全完善地下感知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按照谁利用谁监测、开发监测同步的原则,落实地下空间开发主体监测义务,加强对温度、应力、变形等地下资源环境状态和设施安全的监测,把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推动城市地质数据实时动态更新。
    三是运用科学的算法。只有地质调查数据平台的建设和动态更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运用合理的算法,科学加工处理数据,为城市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地质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⑤构建新时代地质工作新机制
    推进城市地质工作,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各种资源,通过建立工作推进新机制,将地质工作的潜力发挥出来,推进城市绿色发展,让绿色发展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一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战略规划引导,完善制度保障,实行激励政策。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通过土地出让、矿业权出让等国土资源管理环节,以契约的形式把各方权利义务落实下来,同时,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推动城市地质工作有效落地。将城市地质工作与地勘单位转型发展有机结合,鼓励地勘单位按照市场规则,积极参与城市地质工作,推动地下空间产业化规模化开发利用。
    三是落实中央地方两方面责任。中央层面,合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地方政府以合作形式开展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地方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协调机制,出台配套政策,保证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投入,推进城市地质工作任务落实。鼓励地方大胆探索,创新模式,强化城市地质工作,推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系统化绿色化开发利用。
    ⑥完善新时代的城市地质法律法规体系
    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地下空间、资源、环境、安全等多方面,涉及中央、地方、城市、市场、企业等多主体,保障城市地质工作持续有效推进,迫切需要按照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要求,不断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建设。
    一是探索建立地质资源环境统一规划与用途管制制度,坚持以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统一规划城市地质资源开发利用。
    二是探索完善土地出让和矿业权出让合同管理制度,落实城市地质工作要求,推进地下空间资源产业化、系统化、绿色化开发利用。
    三是建立规划执行、合同履行和空间资源环境监测监管制度。
    最后,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将城市地质工作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法律规定,界定城市地质工作的内容、实施主体、管理体系、工作程序和相关法律责任,促进城市地质的制度化、法制化。
    (作者 | 董延涛,注:本文得到原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庄少勤博士的悉心指导,参考了庄司长在2017年全国城市地质工作会议上的总结发言等材料! )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