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煤矿智能开采,不能搞,大跃进!

时间:2020/7/21 22:25:36

  “我国各地煤炭资源禀赋差异大,开采条件复杂,各地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和有关企业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落实意见。实施中不要贪大求全,要因矿施策,根据不同煤矿类型、规模、地质条件等,科学组织辖区内煤矿企业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与升级改造。”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鲁俊岭日前在煤矿智能化技术创新论坛上表示。

  论坛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学会主办,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 国家煤监局、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委印发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来自政府部门、协会、科研院所,以及煤矿企业的领导、专家们,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上,就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政策措施、进展情况、科研成果、困难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鲁俊岭在发言中一再强调,智能化煤矿建设要力求在“十四五”取得扎实成效,但必须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坚决不搞大跃进。
  智能化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煤炭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煤炭生产也加快从机械化到自动化、信息化的跨越,煤矿智能化建设基础不断夯实。
鲁俊岭指出,今年2月,国家8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煤炭工业智能化发展方向,吹响了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号角。目前一些地区和企业的煤矿智能化建设已率先展开,内蒙、山西、贵州、安徽、山东、河南等省区相继出台政策措施和标准规范,有关中央企业也都制定煤矿智能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全国上下一盘棋正在形成,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国家煤监局行管司司长孙庆国在致辞时说,作为传统产业,煤炭行业用人多、招人难、安全风险大。这些深层次的行业固有特性,必须依靠生产力进步,依靠科技装备来解决,特别是灾害严重矿井,更应该走智能化建设的道路,把人减下来,把风险管控住,把企业发展好。煤矿智能化建设国家倡导,地方支持,企业欢迎,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截至2020年初,全国已有智能化采掘工作面275个,这些工作面涵盖了薄煤层、厚煤层,涵盖灾害严重矿井、地质条件复杂矿井,与2015年仅有三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相比可谓是长足的进展。今年还将建设200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煤矿智能化建设正在以加速前进的方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必将造就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煤矿企业。
  在企业代表发言时,中煤科工集团副总经理刘建中认为,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依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但煤炭的生产利用方式正发生重大转变,走向智能、安全、绿色开采,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他表示,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通过发挥全球唯一煤炭全产业链综合创新能力的优势,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打造智慧矿山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主导完成了国内超半数以上的煤矿智能化的建设。
  中国煤炭协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刘峰在论坛上作了题为《煤矿智能化发展的认识与思考》的主旨报告。他表示,煤矿智能化建设对于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保障煤炭稳定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煤炭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已成为行业共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监局以及上级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积极在行业内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工作。2019年7月,协会指导,由煤炭生产企业、高等院校、高技术企业等27家单位共同组建了煤矿智能化创新联盟。我国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特别是央企都已启动煤矿智能化建设,制定了煤矿智能化  建设规划,明确了建设任务和目标。
  技术难点人才痛点标准堵点成发展制约因素
  虽然我国煤矿的智能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发展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刘峰在报告中指出:
  关键核心技术不足是煤矿智能化发展的难点。我国煤炭领域智能化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行业研发投入相对偏低,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储备不足,实验验证、计量标准、检测检验、信息服务等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如矿用大功率重载设备、关键基础元件和软件系统依赖国外进口,智能化建设急需的工业互联网技术、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装备,还有智能传感器等亟待取得突破。
   他特别提出,掘进和辅助运输是目前煤矿生产系统中用工多,事故伤亡人数多的两个领域,也是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最大短板。掘进工作面目前普遍没有实施设备集中控制,远程操作;辅助运输尚未  全部实现连续运输,部分煤矿还在使用小绞轿车等架空乘人装置等,未达到远程监控和无人值守辅助运输。
  此外,尽管已研发成功机电硐室巡检机器人、皮带巡检机器人等装备,但距离高危险作业岗位被机器人完全替代还有较长的距离;井下工业场所粉尘、高温、噪声等污染依然严峻,距离智能无尘少工作面的目标尚远。
  智能化相关人才匮乏是煤矿智能化发展的痛点。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总量不足,高端数据科学家更严重匮乏。近年来煤炭生产企业人才流失严重,行业高等学校部分专业招生困难,煤矿采掘一线招工接替问题凸显。针对此,目前行业内高校设置了煤矿智能化相关专业,部分高校还将采矿工程等传统优势专业升级为智能采矿专业,但相关高校在师资力量、配套教材、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还明显不足,而且行业企业尚不能满足高校在校生的实习和实践需要,这影响了智能化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进度。
  智能化相关标准缺失是煤矿智能化发展的堵点。刘峰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截止到2019年底,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管理的现行国家标准303项,协助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的现行行业标准是1490项。而近年来发布的煤矿智能化领域的国家标准一共3项,行业标准4项,在研相关标准计划18项。可以看出相关智能化的标准相对缺失,这也是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
  刘峰认为可喜的是,现在煤炭行业已加紧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研制。如山西省发布了《智能煤矿建设规范地方标准》,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组织开展了智能煤矿和智能化工作面的分类分级评价、智能化选煤厂建设规范等团体标准研制;陕西陕煤黄陵矿业集团制定了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设计、安装验收、运行质量等企业标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联合阳煤集团、中国移动、华为公司也启动了5G+工业互联网与智能矿山建设系列企业标准研制工作。
  必须坚持因矿施策示范先行久久为功
 “煤矿智能化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久久为功的长期任务。”刘峰表示。我国现有煤矿5200处左右,分布地域广泛,不同地区煤矿的开采地质条件差别较大,矿井规模和开采复杂程度也不同,尤其是老矿井的智能化改造,难度和资金投入肯定有明显差别。因此,因矿施策,多种模式并存,有步骤分阶段开展工作,是当前煤矿智能化发展的途径。
  刘建中从企业角度谈了看法。他认为,当前,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研发与应用积极性之高,各界行动响应之快,成果涌现数量之多,实践探索范围之广,在我国煤炭工业创新发展的历史上是少有的,但煤矿智能化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多学科交叉融合。煤炭行业因科学谋划,坚定信心,汇聚合力,不急躁不浮躁,夯实技术研发的基础,提高技术供给的质量,提升示范工程的效果,推动煤矿智能化稳步高质量发展。
  鲁俊岭强调,从时间推进上,《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已明确了三个阶段目标:到2021年,建成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到2035年各类煤矿全部实现智能化。“我们要把事做实一点。煤矿条件不同,基础不一样,我们的指导思想、要求和工作安排也不能一边高一边齐。我们不搞大跃进。”鲁俊岭说。为加强组织协调,确保智能化煤矿建设有效实施,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监局牵头,会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煤科工、光能集团、中煤集团,建立了煤矿智能化建设推进工作专班,专职负责智能化示范  煤矿建设推进工作。最近还将印发关于开展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目的是推荐一批不同类型基础较好的煤矿,作为首批示范煤矿加快建设,形成经验后加以推广。
  而据刘峰介绍,全国部分产煤省区已先行启动了智能化示范煤矿和示范工作面的建设工作,如山西省启动了10座智能化示范煤矿和50个智能化综采示范工作面的建设工作;内蒙古自治区要求2020年完成26个煤矿智能化建设试点项目;河南省要求2020年建成5~10个省级智能化示范煤矿,力争创建3~5个国家级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也启动了智能化示范煤矿的建设,比如中煤能源的门克庆、王家岭智能示范煤矿建设,同煤集团的同忻、塔山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阳煤集团的新元煤矿5 g智能示范煤矿建设,还有铁法煤业开展了小青矿的智能化示范技术建设等等。
  孙庆国认为,目前智能化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必须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原则;要盯住重点,盯住关键,特别是煤矿企业和科研机构要盯住灾害严重矿井进行攻关,以解决企业的迫切需求,解决煤矿职工的热切期盼。国家煤监局将积极推动出台激励政策,促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和机器人研发应用实现更快更高质量发展。
  在总结发言中,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梁嘉琨表示,协会将全力以赴配合相关部委,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工作。“智能化建设是长期的,我们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踏实地的把煤矿智能化建设做实做细。”他说。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