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解百姓之痛:近千地质灾害点急需掌控

时间:2011/9/27 15:36:05

    ——榆林市防治地质灾害调查

榆林每年都会发生多起地质灾害,在这些地质灾害中,因人为因素而引发、诱发的竟占据了绝大多数!今年八、九月份,榆林雨水较往年多,气象台和地质环境管理部门发布最新地质灾害预报警示:榆林、佳县、米脂、子洲、绥德、吴堡、清涧等县区务必提高了防范等级,其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有那些呢?记者做了专题走访。  

                      

                        灾害年年有,子洲最严重

             

  68岁的张明富,是子洲县马蹄沟镇人。去年,他家三代七口人来到县城,在城西约1公里的双湖峪镇双湖峪村石沟自然村租了一楼的两间房居住,一家人靠儿子打工维持生计。今年3月10日凌晨,正在睡梦中的他突然被一声轰响惊醒,接着,又是几声巨响。惊慌之中,张明富拉起两个还在熟睡中的小孙女,跑到房子临山的墙根下。好在后墙没有倒,才留下了他们爷孙三条命。

  屋子里尘土弥漫,两个孙女吓得直哭。黑暗中,张明富听到有人呼救,他转头发现,墙壁上有个缺口,祖孙三人赶紧从缺口爬出,到了邻居家。邻家只有母子二人,所幸并无大碍。邻居用手机报了警,大家也都与亲属取得了联系。很快,邻居们用大锤砸开了墙,将他们5个人救了出来。

这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子洲“3·10”滑坡事故的一个片段。这次事故最终造成27人不幸遇难。

“这是榆林市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地质灾害。”8月23日,榆林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科科长柴小兵告诉记者。

据了解,榆林市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目前,已调查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达891处。其中,受威胁人数1000人以上或潜在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特大级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受威胁人数300人—1000人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1亿元的重大级地质灾害隐患点9处。全市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口总数为23531人。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主任周平根博士多年奔波于中国地质灾害频发区,他曾预言,“只要连日暴雨,必然有灾害发生。”  “榆林也不例外。这几年,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发生。”柴小兵说,仅去年一年就发生5起。另外,自2000年以来,全市共发生过3次较大地质灾害,除了今年子洲这次,其余两次都发生在2003年,各有12人遇难。

  8月中旬,重新修订的《陕西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正式公布。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榆林被确定为地质灾害较严重市之一。在榆林各个区县中,子洲县又是地质灾害的重灾区。从2003年至今,该县已经发生11起各种地质灾害,死亡66人。截至目前,子洲仍然有省国土资源厅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26处。

          

                            人为因素急剧上升

               

子洲“3·10”滑坡事故发生后,有专家分析认为:灾害地点属黄土梁峁区,地形高陡(原始坡度为58度),岩性为砂质黄土,孔隙度大。坡体结构疏松,裂隙和落水洞发育。再加上3月初,该地区气温变化较大(有知情人士说,事故发生前几天,当地昼夜温差达30℃),导致土体受冻融作用交替影响强烈。冰雪融水沿黄土孔隙及落水洞下渗,增加土体重量,降低土体强度,软化土质结构,诱发了坡体崩塌。

最终,这次事故被国土部门定性为由自然因素引发。 “的确,榆林南部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山大沟深,本身就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特别是子洲、绥德、米脂处于省上确定的黄土崩塌带,所以灾害也比较多。别的地方可能一年只有汛期那几个月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和易发期,而榆林在冻融期

也要防灾,呈现出全年性的特点。”柴小兵说。 “不过,”他话锋一转,“从现在的形势看,人为因素引发、诱发的地质灾害呈急剧上升的趋势。可以说,现在的地质灾害绝大多数都是人为引发的。”

  他解释说,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公路铁路建设,造成沿线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二是农村的宅基地在修建过程中,人为的“削坡”、“挖脚”,造成山体不稳定;三是随着榆林煤炭资源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了大量的采空区。采空区又会引发、诱发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与其说法相佐证,《榆林市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也毫不讳言:北部风沙草滩区由于煤矿开采,形成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矿区地质环境恢复任务繁重。

  即使被国土部门认定为自然因素引发的子洲“3·10”滑坡事故,背后也不乏人为的影响。事后不久,即有媒体在调查后刊文明确指出:违章建筑是致44人被埋压的祸首!

文章引用一位知情人的消息称,房东曹英原有的8孔老砖窑有手续,后来修建的都没有手续,在后期建房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曾出面阻止过,也处罚过。但事故最终还是发生了。

天灾瞬间变成了人祸。

          

                            气象预警显功效

       

  “可以说,气象因素和地质灾害存在着直接关系,多数地质灾害都是由暴雨等直接引发的。”榆林市气象局副局长赵榆飞表示。  鉴于此,2009年,榆林市国土资源局和气象局正式启动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并于去年7月7日,由榆林市专业气象台在电视上首次对外发布了地质灾害等级预报。

  据了解,两部门通过分析1984年—2004年的地质灾害资料及其对应的降水资料,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并开发了榆林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系统。通过预报系统自动绘制生成榆林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级图,制作电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并通过“企信通”向国土局相关人员发送预报预警短信。

  “今年,截至目前,我们共发布了9次地质灾害预警。”8月24日,榆林市专业气象台台长高蕊介绍说,“其中,8次都是三级预警,意味着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只有8月11日那天发布的是四级,表示可能性大。那次也是自预警工作启动以来级别最高的一次。”

据介绍,预警信息的发布途径,除了电视、短信外,电子显示屏、12121电话、广播电台等也都被充分利用起来。

“每次发布的预警信息,我们都会第一时间通知给主管副市长、主管副县长、县国土局局长、主管副局长、乡国土所所长、乡镇长等人,力求及早应对。现在看来效果非常好,对防灾减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柴小兵说。

  不过,赵榆飞副局长认为现在的预警系统还不够完美。他说,防灾重点在群众自身,所以如何加强群众对预警信息的接收能力,让所有身处危险区的群众都能第一时间获得信息,是下一步预警工作要考虑解决的重点。

       

                             群测群防的力量

           

  “榆林全市89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已经有744个纳入了群测群防体系。现在我们正开展‘百日行动’,要求把新查清的隐患点全部纳入到群测群防体系中来。”柴小兵说。

  他所说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是指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直接参与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和预防,及时捕捉地质灾害前兆、灾体变形、活动信息,迅速发现险情,及时预警自救,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一种防灾减灾手段。

  由于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受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限制,目前我们对这些隐患点主要实施了“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工作。只有少部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采用专业监测,绝大部分的地质灾害隐患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前不久,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在谈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时,曾有这样一段评价:全国目前10万多群测群防员,他们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不管是烈日炎炎、酷暑难耐,还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始终坚守在地质灾害防治的最前线。在群测群防这个貌似平凡,实际很不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值得自豪,更值得学习。

  “今年榆林进入汛期以来,没有发生引起人员伤亡和大的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客观原因是没有发生足以引发、诱发地质灾害的强降雨,主观原因则是各区县对预防工作都高度重视,特别是通过群测群防体系,在汛期来临前消除了大量地质灾害隐患。”柴小兵分析认为。  然而,很多时候地质灾害是防不胜防的。

  柴小兵阐述说,一方面,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中,因为种种原因大量隐患没能发现。而很多地质灾害都不是发生在已查清的隐患点上。另一方面,很多不是隐患点的地方,在强降雨条件下可能就成了新的隐患点。

         

                           彻底搬迁的现实困境

      

  在做好预防工作的同时,榆林市各部门也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据统计,2009年,全市共消除各类地质灾害隐患204处,其中工程治理37处,投资3803.2万元;搬迁避让167处,共搬迁349户1619人,投资364.5万元。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原则是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而搬迁是避让的主要措施,只有在无法搬迁的情况下,才会进行治理。”柴小兵告诉记者。

省国土资源厅前不久也表示,我省将用5到10年时间,把地质灾害易发点的群众彻底搬离出来。

“省上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操作起来有难度。”榆林市国土局一位工作人员认为,“最主要的是搬迁的钱从哪来?再说,很多人住在大山里,靠种地为生,生活本来就不富裕。搬出来后,远离了耕地,他们的生计问题又该怎么解决?”

陕西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研究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中心教授鲁向平认为,需要当地政府、企业负起责任。“我知道府谷有的煤老板,拿出钱为矿区群众建新房,将他们从原来的危房中搬离,但这还只是少数个例。”

在这种现实困境下,在政府不断增强预防能力的同时,地质灾害区群众的自防自救也必不可少。“我们每年都会做大量的地质灾害防范宣传工作。今年仅子洲一县,我们就发放了8万多份宣传材料。”柴小兵说,这些年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水平的确有了很大提高,但每年地质灾害都会有人伤亡,说明这一工作还不尽如人意。“防灾光靠政府是不行的,还要靠自己。”

  此外,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按照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但现实情况却是有些地方政府在城镇规划已经做完以后,才开始补做地质灾害规划,这就容易导致两者不能紧密结合,致使一些城镇规划没有避开危险地带,给未来留下了地质灾害防治隐患。这些都是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的。”(陕报记者  姚志伟)           

作者:ylitw 来源:榆林地矿协会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