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十五五”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6-2030)

时间:2025/8/20 10:28:17

     序言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中具有压舱石作用。“十四五”以来,煤炭工业在清洁高效利用、安全生产、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同时也面临“双碳”目标约束、新能源加速替代、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等深刻挑战。本规划聚焦“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锚定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旨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能灵活、供需协调的现代煤炭产业体系,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能源保障。    
    一、 发展基础与形势要求
    发展成效: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前8家企业产量占比超45%),大型现代化煤矿产能占比达80%;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突破显著(燃煤发电平均供电煤耗降至约295克/千瓦时);煤矿智能化建设从单点示范走向系统推进(智能化采掘工作面超1300个);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百万吨死亡率持续下降)。
    面临挑战:发展约束趋紧: “双碳”目标倒逼行业加速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保约束持续增强。安全根基需固: 深部开采、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灾害风险防控难度增大。新旧动能转换:智能化、数字化等新质生产力发展需突破关键技术和商业模式瓶颈。供需协调承压:区域、时段性供需矛盾风险依然存在,极端天气、地缘政治等不确定性加剧市场波动。
    战略机遇:政策导向明确:国家坚定推动能源革命,“先立后破”确保能源安全,明确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支撑保障。技术创新加速: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为煤炭智能绿色开发注入新动能。市场需求演进:现代煤化工、煤基新材料、煤炭与新能源耦合发展带来新增长空间。
    二、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指导思想: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安全需求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保供和转型,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基本原则:安全为本,兜牢底线: 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为首要责任。清洁高效,绿色转型: 全过程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大力发展清洁低碳技术。创新驱动,智能引领: 强化科技创新核心地位,推动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深度融合。系统协同,优化布局: 促进煤炭开发与区域发展、生态环境、新能源建设协调互济。改革赋能,活力激发: 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三、 主要目标(到2030年)安全保障能力新提升: 全国煤炭生产能力稳定在合理水平(45亿吨/年左右,具备2亿吨以上弹性储备能力),跨区域调运能力进一步增强,应对极端风险能力显著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新突破: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稳定在50%以上。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煤矸石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85%以上。大型燃煤电厂供电煤耗降至290克/千瓦时左右。CCUS技术取得规模化突破,建成百万吨级示范项目。智能化建设新高度: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智能化率超95%,掘进工作面智能化率超75%)。培育3-5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矿山技术装备与解决方案头部企业。产业韧性实现新增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前10家大型企业产量占比超50%)。现代煤化工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煤制油、气、烯烃等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本质安全水平新提高: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保持100%,百万吨死亡率持续下降并接近世界先进采煤国家水平。
    四、 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筑牢能源安全供应压舱石:优化产能布局与储备: 推进晋陕蒙新等煤炭主产区产能有序释放,优化生产开发布局;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露天矿和井工矿;建立国家煤炭产能储备与弹性释放机制,提升极端情形应对能力。升级跨区域输送体系: 强化“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主通道能力(铁路干线扩能、新线建设、铁水联运优化);完善煤炭运输应急保障体系;推动区域能源协同保供平台建设(数据共享、应急联动)。
    加强资源接续保障: 加大资源勘探力度,重点保障稀缺煤种、优质动力煤基地资源接续;盘活存量资源,提高资源回采率。构建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新范式:推动煤炭绿色低碳开采:全面实施煤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加大煤矿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探索建设“零排放矿井”和“生态友好型矿区”示范。
    深化煤电清洁高效利用: 持续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
    推进先进超超临界机组示范应用;推动存量煤电机组延寿和有序替代。突破现代煤化工高端跃升:推动煤化工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差异化发展(重点发展高性能合成材料、特种油品、专用化学品);
    加强煤化工与绿电、绿氢耦合技术创新与示范(如绿氢耦合煤制甲醇、煤化工CO₂资源化利用)。
    推动煤基固废大规模利用: 加强煤矸石、粉煤灰等高值化利用(建材、矿井回填、土壤改良、提取有用元素);
    建立健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及支持政策。
    开创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新局面:
    全面深化矿山智能化: 重点突破复杂条件智能开采关键技术装备(透明地质保障、智能快速掘进、深部开采机器人、灾害智能防控);
    推广“煤矿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场景”模式;构建统一的智能化标准体系与评价机制。
    赋能产业链数字化升级: 推动煤炭生产、运输、储备、消费各环节全链条数字化管理(供应链可视化、智能调度);
    建设国家级煤炭产业大数据中心(市场预警、信息共享、智慧决策)。
    加快发展智能装备与服务: 提升高端智能化装备(智能采煤机、巡检机器人、智能传感器等)自主化水平和可靠性;
    大力培育“智能化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新业态。
    塑造产业发展新韧性新格局:提升产业集中度与弹性: 
    推动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市场化兼并重组;
    引导大型煤企由单一生产向“煤炭+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综合能源集团转型;
    探索“弹性产能储备”商业模式(通过合约储备和先进产能储备增强市场调节能力)。
    深化国际产能与标准合作: 支持优势企业高水平“走出去”参与海外资源开发;推动煤炭开采、清洁利用技术装备和标准“走出去”;
    多元化进口来源保障供应链稳定。强化安全生产生命线:实施“AI+安全”精准防控(智能风险识别、自动预警、无人巡检);
    深化重大灾害超前治理;推广本质安全型技术与装备;
    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现代化体系。
    构建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新体系: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重点突破深部开采灾害防治、非常规油气地质勘探开发、大型煤制清洁燃料与化学品、CCUS(捕集、运输、利用、封存)、煤基高值材料、煤炭与新能源耦合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 建设国家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研发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布局煤炭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打造多层次人才矩阵: **实施“智能矿山工匠”与“煤炭科技菁英”培育计划;** 改革院校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加大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引进力度。
    五、 保障措施与组织实施完善政策协同体系:健全煤炭供需预警与响应机制,强化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
    完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化发展、资源枯竭矿区转型财税支持与绿色金融政策。深化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传导机制。优化煤化工产业政策,鼓励技术迭代与绿色低碳升级。健全法规标准与监管:制修订煤矿智能化建设标准、煤炭清洁利用技术装备标准、CCUS项目管理规范等。加强安全生产事中事后监管和信用监管力度。严格生态环保监管执法。保障要素有效投入: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对煤炭安全保供、智能化建设、清洁利用技术示范、矿区生态修复等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绿色智能信贷、保险产品。建立“重点矿区土地、水资源保障专项协调机制”。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建立规划实施年度监测、中期评估与总结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动态评估规划目标和任务进展。健全评估结果应用机制,作为政策调整与考核问责依据。强化部门统筹协调:建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能源、工信、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国资、科技、交通等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与行业自律作用。
   “十五五”是煤炭工业由传统向现代深刻转型的关键窗口期。本规划凝聚多方智慧,聚焦保供固安、清洁高效、智能引领、韧性提升四大核心,擘画高质量发展路径图。各级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应深刻认识新时期赋予煤炭行业的历史使命,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协同共进,以坚定的信念和扎实的行动,全面提升煤炭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坚实可靠的“基础源”动力。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