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15年陕煤地质一八五公司地质灾害治理中心
2015年,陕煤地质一八五公司地质灾害治理中心服务在地方经济发展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中,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以进一步搞好地质技术服务及研究工作为要求,以扩展地质延伸产业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目标。承担完成地勘行业项目和地质延伸产业项目十多项。地质科技工作有了新作为。
一、开展了实验室设立的重点科研项目《榆神矿区小保当煤矿煤炭开采地质环境影响预测及保水技术研究》的前期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带领课题组研究人员对榆神府矿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踏勘,并完成了项目计划的部分数据模拟试验工作。该项目利用榆神矿区已有的三带调查资料对小保当煤矿煤层开采三带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按照含隔水层的空间结构及分布特征对小保当煤矿进行了保水采煤分区,在煤矿范围内开展了煤层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预测及研究工作。目前该项目正在开展室内分析研究工作,计划在2016年9月底结题,年底验收鉴定。
二、承担实施了陕西省政府设立、省地质调查院负责实施的公益项目《陕北煤炭开采区采动损害调查》项目三带调查部分的工作。该项目采用钻探实测的方法对煤层开采后顶板的破坏方式和导水裂隙带的空间发育特征进行调查,采用以钻孔冲洗液消耗量观测为主,岩芯工程地质编录、钻孔智能电视测井、钻孔压水试验、地球物理测井四种手段为辅的方法,各种指标相互参照,相互验证,最终综合确定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准确探测判定了煤层开采后冒落带、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在榆神矿区探测结果显示,导水裂隙带最大发育高度为煤层开采厚度的27倍左右,垂向上导水裂隙带的空间发育形态为正梯形,即工作面中部发育高度最大,而靠近两侧顺槽位置高度最低。该项目的实施为陕北侏罗纪煤田三带发育规律研究和榆神矿区矿井防治水工作提供了详细的地质资料和依据。
三、进行了《陕北黄土沟壑径流下采动水害评价及防治技术研究》科研项目的技术成果鉴定。该项目以陕北神南矿区红柳林煤矿为例,研究了冒落带、导水裂隙带空间分布规律、黄土沟谷径流条件下采动突水溃砂机理和煤层顶板水害防控技术。提出了研究区径流下地表水及顶板水采动水害分类,(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即突水溃砂型、突水型、渗漏型和安全型),并给出了水害类型分区标准和不同黄土沟壑径流水害类型下回采工作面涌水量预测方法。研发了针对黄土沟壑区水害类型及相对应的过沟水害防治系统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对陕北浅埋煤层地表径流下采煤防治水技术具有广泛指导意义。
四、在地质延伸产业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面,编制了榆林市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榆林市国土局签订了榆林市地质灾害应急联动技术服务协议。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榆林市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结成对口协作单位,主要任务为指导相关县区开展地质灾害排查、巡查和复查,完善各项避灾、救灾措施,对市县各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和监测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并积极指导开展地灾防治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在遇到重大险情、灾情时,及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快速高效地做好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处置工作。今后,双方将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防治技术、科研工作等方面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面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重点任务,陕煤地质一八五公司地质灾害治理中心的科技人员主动适应地质工作新常态,遵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加强视地质环境工作,积极承揽项目,务实推进地质技术合作与交流。继续坚持为矿山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地质技术服务,作好区县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工作,承揽地质灾害治理及技术服务方面的项目;抓紧进行陕北保水采煤实验室的建设,为地质科技创新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加强业务及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地质技术人员处理技术业务工作能力。参加绿色矿山建设,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促进矿山环境保护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推广,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矿山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力度,提高和改善榆林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水平。(闻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