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强主持开幕大会 尉俊东作政府工作报告
3月21日上午,榆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市一中大礼堂隆重开幕。来自全市12县区各行各业的市人大代表,肩负370多万榆林人民的重托出席开幕大会,依法履行神圣职责,共绘宏伟发展蓝图。
9时整,主持本次大会的胡志强宣布榆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全体起立,奏唱国歌。
市长尉俊东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尉俊东报告指出,2015年,面对能化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固定资产投资放缓、民间借贷危机发酵等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省系列决策部署,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发展稳中趋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
总结“十二五”工作,尉俊东报告指出,五年来,我市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经济增速位于全省前例。五年的发展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善于通过推动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必须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善于把中省决策部署转化为推动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善于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向开放要空间;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善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尉俊东报告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制约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尤其是受国际能源价格持续下跌影响,我市经济稳健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作为资源成长型城市,榆林仍处于经济发展周期的上升阶段。我们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有难得的政策机遇。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发有为,持续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补齐发展短板、厚植发展优势,奋力开创榆林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尉俊东报告提出,“十三五”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引领、主动转型”战略,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着力推进“一中心两基地”建设,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先行区、陕甘宁革命老区统筹城乡试验区、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中国内陆开放开发战略新高地。奋斗目标是:2017年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19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0亿元,年均增长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2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9000元和14000元。
关于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尉俊东报告提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中省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三届七次全会的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为“十三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9%,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6.5%和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全面完成省上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尉俊东在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完成好七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抓好“三农”工作,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扎实推进改革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报告还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作了安排部署。
通过对尉俊东同志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全市有亮点的工作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进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
抓住市场倒逼机遇,上马了一大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榆林产业基础、产业规模、产业布局、产业形态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步凸显。
在精细化工、特色农业、旅游文化、县域经济、统筹城乡等方面取得初步突破,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特别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将催生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条、壮大新兴产业。
国家加快推进“一带一路”、“互联网+”、脱贫攻坚等重大战略,省上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明确支持“陕北转型持续”,有利于榆林进一步争取中省支持;特别是中央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二是实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创新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培育和建设一批实验研究平台,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构筑发展新优势;
健全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
实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建设高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国家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世界一流的煤化工基地、国内领先的精细化工原料生产基地和西北地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到2020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煤炭就地转化率提高到50%。
认真贯彻落实中省稳增长重大部署,制定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政策。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分析研判和监测调度,全力稳定实体经济的生产经营。落实中省去产能政策,推进60万吨以下煤矿整合重组,强化对环保不达标、安全有隐患企业的治理,引导硅铁、小火电等“三高一低”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三是打造陕西向北开放的“门户”
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参与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打造榆林国际煤炭暨能化装备技术博览会品牌,推动跨区域口岸协作,拓展“榆林好产品”海外市场,打造陕西向北开放的“门户”。
深化与呼包银榆经济区城市协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的联系,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到2020年,进出口总额力争突破1亿美元,招商引资总额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0%。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推进法治榆林建设,织好民生安全保障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四是加快神木、靖边、绥德撤县设市 佳县撤县设区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加快打造长城沿线城镇发展轴、沿黄生态经济带和无定河生态廊道。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围绕“城区、园区、景区、社区”建设,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神木、靖边、绥德撤县设市,佳县撤县设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人口过万、产值过亿的中心镇,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继续组织实施振兴南部战略,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中心城区建成中国宜居城市,南部六县经济总量实现翻番。
五是完善能源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榆林将快推进准朔、蒙华、靖神铁路和小纪汗煤矿、孤庙、郭神3条运煤专线建设,启动包西高铁榆林段前期工作。推进榆靖高速互通立交、沿黄公路提升、榆阳至靖边等9个续建项目建设,建成绥德、清涧县城过境公路,启动吴定、绥延高速建设,实施横山、子洲等6条县城过境公路项目。加快定边、清涧黄河引水及榆佳工业园区供水项目建设,建成横山县城供水工程。
支持传统商贸企业搭建网络交易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快递物流业发展,建设神府、榆阳、绥德、定靖4个电商物流园区和8个县级专业快递园区。推进房地产去库存,推行棚改货币化安置,鼓励农民工进城购房落户,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2.5天休假试点,激活假日消费。
六是推进矿区生态修复
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市之本,严格划定并执行各类生态红线,启动实施十大生态提升工程,深入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循环低碳发展,积极推进矿区生态修复,启动实施重要河道综合整治。
到2020年,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人心,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目标任务,万元GDP能耗降低10%。
中心城区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林木覆盖率提高3个百分点,主要河流及重点水库水质达标率在90%以上,让榆林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七是巩固提升十五年免费教育
精心组织实施好重点民生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17年,28.1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巩固提升十五年免费教育,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基础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每县建成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八是拍摄《平凡的世界(二),提升榆林文化软实力
去年,榆林市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壮大,统万城、高家堡等重点景区项目顺利推进,乡村游、自驾游、近郊游加速兴起,全年接待游客19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7.5亿元。
榆林今年将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召开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系统谋划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出台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榆林也将加快石峁遗址的有序发掘和保护,推进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重点景区建设,做好镇北台、红石峡、榆林古城一体化保护开发的前期工作,抓好红碱淖、白云山5A级景区创建工作,策划中国盐湖游乐园项目。还将联手延安、吕梁、鄂尔多斯等周边地市,打造长城边塞游、黄河风情游、转战陕北红色体验游等旅游线路,支持佳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神木和绥德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努力建设西北地区特色旅游目的地。
同时实施精品影视剧目创作工程,开拍《平凡的世界(二)》等系列影视剧目,打造陕北民歌、榆林说书、榆林剪纸等一批榆林文化符号。(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