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保障矿产资源安全

时间:2022/7/11 13:53:28

    6月29日,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的政策研究》在京召开项目推进及政策建议研讨会,分析交流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安全形势及保障措施——
    优化政策,保障矿产资源安全
   《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的政策研究》是中国工程院2021年咨询项目《我国矿业发展重大政策研究》的延展和深化,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领衔实施。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14个课题组分别以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业共赢、矿业权设置与管理、加强矿业勘查、促进我国矿业“走出去”、我国矿业资本市场建设等政策为主题,展开了广泛调研与深入研究。会上,各课题专家带来了基于新数据和新形势的新思考。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资源保障压力增大
    去年以来,全球主要矿种储量增速放缓,但矿产资源产量明显复苏,市场也日趋活跃。
   “矿产资源形势与对策”课题组利用最新数据进行了分析:我国仍为全球矿产资源第一生产国、消费国、贸易国,多种矿产品对外依存度超50%,在经济回暖、基础设施投入加大的背景下,能源矿产资源供给情况并不乐观。
    课题组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在45种主要矿产中,全球18种矿种储量同比增长,增幅最大的是金刚石;下降的只有4种,最为明显的是钼矿。中国仅有7种矿产储量位居全球第一,资源禀赋相对较低,而占比低于平均水平的多达23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推动了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也拉动了全球矿产资源生产、消费的增长。课题组透露,2021年全球产量同比增长的矿种达30个,其中镓的增幅达32%。中国产量同比增长的矿种有21个,增长最明显的是锂、天然气、石油、铜、煤炭等,同比下降的矿种有8个,最明显的是铬。从全球看,与去年同期相比,锑、石油、天然气等31个矿种消费量明显增长,下降的主要是镁、镍、钴等有色金属。在中国,消费量明显增长的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中国仍然是全球第一大矿产资源消费国,36种矿产品的消费量位居全球首位,其中锂、镓、稀土等消费量大于全球消费量的50%。在全球贸易回暖的大背景下,中国矿产品进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安建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过渡的关键发展阶段,国家强化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出要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抓紧推进了一批水利、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需求量的上升意味着能源矿产资源的保供任务更加紧迫。
    矿业资本市场有所反弹,需要政策保驾护航
   “勘查开发国内资源是国家资源安全的立足之本,矿业‘双循环’首先是抓好国内大循环。”专家提醒,我国矿产品对外依存度高,受制于人的危险必须得到高度重视。要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其中稳定活跃的投资是重中之重。
    有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采矿业利润较2020年增长190.7%,利润率更是达到了18.2%,相当于工业行业平均利润率的2.7倍,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市场的热钱并没有涌向矿产勘查和矿山建设。
    “我国矿业资本市场建设政策建议”课题组认为,令许多投资者裹足不前的原因是我国矿业投资环境。中国矿产资源与材料应用协同创新平台秘书长陈宇清介绍,近年来,随着生态红线保护压力增大,尤其是矿业权整合、设置、投放、出让收益等政策的变化,矿业方面的投资明显回落。
   对此,项目组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建立风险勘查市场,鼓励找矿。一方面,风险勘查市场是矿业资本市场的重要基石,风险勘查市场缺失,矿业资本市场则不成体系。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勘查投资转向基础地质和环境地质,社会资本投入矿产资源勘查是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供应的重要手段。
   二是建议从国家政策和企业改革两个方面入手,提高我国大型矿企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层面主要是改革税费政策;企业则要在体制改革、现代管理和技术创新上集中发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争取把销售利润率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
   三是建议大力改善我国矿业投资环境。比如,参考国外的做法,除法律禁止的地区外,放开探矿权申请,同时理顺税费关系,提升矿业投资者的信心,激发市场活力。
   建议推行“一矿一策”,保障初级产品支撑能力
   能源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关系国家安全。与会专家表示,应明确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制定配套政策,形成稳定的投入,以保障这一初级产品的支撑能力。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副局长琚宜太主持的“加强矿业勘查政策建议”课题组认为,我国矿业尚未形成全产业链体系,未形成统一的发展和运行机制,勘查与开发两个环节长期貌合神离,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正面临严峻挑战。对此,课题组提出3方面建议:一是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两个阶段的紧密衔接与融合,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化地矿产业链体系,支撑能源资源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和产业链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二是优化勘查许可政策,坚持“公引商主,储供一体;央地联动,利益共享”的思路,疏通各类资本投入渠道;三是我国应依据每个矿种的供需形势和保障力度的差异性,划定不同的“安全红线”和有差异的“保供路线图”,形成“一矿一策”,增加自控度和话语权。
    围绕“一矿一策”,“我国矿业产业政策管理政策研究及建议”课题负责人、来自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的任辉介绍了课题组对锰矿的专题研究。
    他谈到,锰矿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国家新能源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锰消费国,当前我国锰矿石消费主要依靠进口。一旦贸易中断,国内自有锰矿资源短时期内难以弥补缺口,势必会对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较大影响。因此项目组建议:一是制定锰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根据国内外市场供需状况,合理确定对外依存度控制区间,并制定措施与办法建立自主的产业供应链;二是高度重视国内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优化政策,加强支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专业化、现代化的锰矿企业集团,依托大型国有企业打造自主可控锰矿资源产业集群;三是建立全国锰矿资源储备体系和锰矿资源基地,以应对未来国际贸易断供和进口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四是设立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力争尽快攻克“隐伏锰矿找矿勘查科学技术和1000米左右富大锰矿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碳酸锰矿石到氧化锰矿石的品位提升和成本降低”等科技难题,弥补国内锰矿资源禀赋弱势,建立国内自主锰矿资源加工利用体系,并高度重视锰矿下游资源和尾矿的合理利用。
    “保障矿产资源安全、促进中国矿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还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专家们同时强调。

    要高度重视应急形势下矿产资源的安全保障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尚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一些国家之间摩擦冲突不断,复杂的国际局势也为我国的能源矿产资源安全敲响了警钟。
    正因为如此,《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的政策研究》咨询项目今年增设了“应急形势下的矿产资源安全保障研究”子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王登红担纲。
会上,王登红阐述了这项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紧急情况层出不穷。今年,锂价高企,而逆全球化趋势事件越来越多,海外锂矿风险加剧。当前俄乌冲突对钾盐、惰性气体、黑色金属及能源矿产方面的影响还会继续显现。在国内,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原因,一些矿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开发难度增大。这些问题如何应对,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他谈到,首先,矿产资源储备至关重要。矿产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储备的弦要始终紧绷,有备才能无患。其次,矿产开发必须精打细算,排出优先次序,不能将可以高质量、高值化利用的矿产资源当作一般性产品加以开发利用,要对矿产资源进行常态化的动态评价,为优化产业布局、保障产业链的安全提供依据。
   同时,在与全球其他国家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基础上推进矿业“走出去”,也是保障国内资源供应的途径之一。目前,我国海外矿业投资面对的风险主要有地缘政治风险、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风险、矿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当地资源民族主义风险、企业转型升级与国际化人才短缺风险等。
    对此,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张会琼代表“促进我国矿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课题组,就大变局下矿业“走出去”的政策提出如下建议:完善矿业“走出去”金融财税支持政策;支持中资矿业企业、协会、智库等机构加入国际行业组织和协会;推动中国矿业类标准国际化,增强在国际资源贸易、价格、机制、规则、产业标准等方面的塑造力;加强我国的期货市场建设,增强国内原油、铁矿石等期货产品的价格引导作用;加强与东南亚、中东、俄罗斯、中亚、非洲和拉美等主要资源地区和国家矿业合作等。
    中国自然资源报    周飞飞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