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骄阳似火。位于榆林横山的陕投集团赵石畔煤矿建设现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工人们正为9月联合试运转全力冲刺。这座承载“西电东送”使命的现代化矿井,以高端化协同、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为路径,探索传统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煤电联动赋能产业高端跃升。作为陕投集团的煤电协同标杆,在煤矿建设阶段,赵石畔煤矿和赵石畔电厂形成了深度联动,构建起“原煤直供—高效发电—资源循环”的闭环体系。煤矿通过封闭式输煤管道向电厂输送工程煤,减少中间环节损耗,降低物流成本。电厂则为煤矿提供水、电、热等能源保障,实现资源集约利用。这种“煤电互保”模式打破了传统产业壁垒,投产后将形成煤电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示范效应,为煤炭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的“陕投经验”。
5G智联构建矿井智能网络。作为陕西省5G融合标杆引领项目,智能化建设是矿井的核心竞争力。地面调度指挥中心内,电子屏实时显示着生产数据,5G-RedCap物联网技术实现通风、供水等系统远程精准控制,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毫秒级。井下150余台智能终端与11万米专用线缆构成“感知矩阵”覆盖全作业面。东翼2号回风大巷的喷浆机器人通过激光扫描生成三维模型,机械臂精准控制喷浆厚度至120毫米,回弹率仅15%,效率提升40%。综采工作面安装的智能化设备,可自主规划最优开采路径并实时保持工作面平直,通过高精度传感与视频AI系统实时监测环境并预警风险,操作人员缩减至5人以内,实现“少人化、智能化”开采。智能行车风门支持雷达感应与自动化控制,显著提升矿井安全与运行效率。洗衣房自动分拣系统实现员工衣物自动化清洗和分拣,工服日处理量1000件,效率提升230%,切实为职工提供了舒适便捷。
生态治理重塑矿区绿色面貌。赵石畔煤矿以污染防控、固废利用、生态修复“三个百分百”为抓手,推动绿色转型,获评“全国绿色文明示范工地”。配套选煤厂的全封闭输煤栈道将运输损耗率从3%降至0.5%,年减少煤尘1200吨。矿井水处理站实现疏干水与脱硫废水循环利用,综合利用率达95%,实现废水零排放。充填开采EPC项目作为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科研工程,采用煤电固废制备充填材料,年处理固废能力40万-60万吨,资源回收率提升至90%以上,同步解决“三下”压煤开采难题。针对矿区裸露山体,采用乔木与草坪结合方式复垦,同步规划植被种植工程。投产后将分阶段实施生态修复,逐步恢复矿区生态功能,构建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
赵石畔煤矿的实践,是陕投集团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缩影。煤矿建成后,将形成年产600万吨优质动力煤的生产能力,通过配套电厂转化为清洁电能,形成“煤不落地、电送全国”的清洁转化模式,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区域能源结构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陕投集团将持续深化煤电一体化协同,加快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应用,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传统能源转型经验,为陕西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