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在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的行动中,我省率先建立省级地质勘查基金,该基金为全省地质找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找矿突破起到重要的衔接作用。自2009年我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先后投入资金6亿多元,分批实施找矿项目143个,第一批40个项目于2011年11月全面完成,第二批41个项目正在实施,第三批62个项目也已启动。通过第一批项目工作,控制煤炭资源量148.69亿吨;在重点找矿区圈出化探综合异常213个,提供可进一步工作的金、汞锑、铅锌、钼、铁等矿种找矿靶区22处;圈出油页岩找矿远景区面积248平方公里,提供可进一步勘查的油页岩找矿远景区5处;实施陕北严重缺水地区勘查示范井12口,合计出水量为9323立方米/天,为八县(区)12个乡镇10多万人提供了生产生活用水;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探明地下水资源量33.4万立方米/天,为基地提供丰富的水资源。第二批项目成果已初露端倪。
6月底,我省找矿突破行动从榆林传来利好消息:在位于神木西北部的中鸡和中鸡南煤炭普查区,新探明煤炭资源量42亿吨,不同以往找矿形式,这次是我省结合“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找矿新机制,实现的找矿成果新突破。
陕西作为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石油、天然气、煤、金、钼、汞锑等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巨大。近年来,我省矿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还存在开发消耗量大于勘探新增加量,部分矿山企业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重点成矿区带勘查投入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国务院前不久通过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中,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找矿突破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新一轮地质找矿热潮在各地方兴未艾。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波找矿热潮,新一轮地质找矿热潮中,更加突出市场机制的运用,以实现政府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地勘事业。我省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基金衔接在新一轮找矿行动中的杠杆作用,找矿突破成果捷报频传。
保资源:深度挖潜全面掌控
面对陕北这样一个成矿条件较好的区域,如何在新一轮找矿行动中实现突破,如何实现向深度挖掘,向广度拓宽?对以往忽略,或当时不具备条件的资源区进行摸底勘查,成为陕北找矿突破的新方向。而如何最大限度地规避政府和找矿主体双方的资金风险?基金衔接便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月28日,省国土厅工作人员来到中鸡南区、中鸡区煤炭资源普查区,对煤炭普查情况进行核查验收。作为我省首批基金项目,常年在此工作的陕西185煤田地质勘探队一位技术管理人员向笔者介绍,这些地区,此前曾有过一些地质调查工作,但大多钻孔对煤层的定量解释不可靠,不能作为煤田地质工作成果资料予以利用。例如中鸡区煤炭资源普查项目范围内各煤层位于深部,各项地质工作进展较慢,地质勘探程度仅仅还停留在27年前的榆神府找煤阶段,勘查程度比较低。
为了保障找矿行动的持续性,也为了规避前期风险,2008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后,我省专门成立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责,全力推进地质勘查工作。国土部门牵头组织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强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发改委把地质找矿工作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给予重点支持,在地质勘查重大技术装备建设方面给予必要的投入保障;财政部门逐步加大对地质工作的投入,确保省地勘基金基数不减少,确保各类专项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完善矿产资源收益分配制度;各市人民政府也在不断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创造良好地质找矿工作环境,加大基础性地质工作投入。
“地勘基金先探路,再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可最大程度规避双方风险。”省基金办专家这样评价新机制下基金衔接起到的作用。专家告诉笔者,基金衔接就是在公益性地质工作完成之后,鼓励和引导商业跟进,企业愿意并且拥有资金实力能够独立跟进的,地勘基金就不再介入;企业不愿意介入或者没有资金实力介入的高风险勘查领域,启动地勘基金投资进行前期普查,降低勘查风险,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自2009年,我省省级地质勘查基金项目正式启动以来,2010到2011年,已分两批实施项目81个,投入资金30560万元。其中陕北9个煤炭项目列入其中,中鸡勘查区和中鸡南区均在首批基金项目中。
有了政府、市场形成的合力,找矿效率得以快速突破。在找矿新路径、新机制的全面发力下,2010年,实施第一批地质勘查基金项目40项,于去年6月全面完成计划任务,煤炭资源勘查项目,控制煤炭资源量148.69亿吨。金属类勘查项目,在重点找矿区圈出化探综合异常213个,提供可进一步工作的金、汞、钼、铁等矿种找矿靶区22处,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圈出油页岩找矿远景区面积248平方千米,提供可进一步勘查的油页岩找矿远景区5处,预测有较大的找矿前景。与此同时,第二批省级地勘基金金属矿产资源勘查项目、非金属资源勘查项目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找矿成果。
找矿效率的不断提升,也催生着新技术的革新和应用。在从事传统地质勘探工作中,我省地质队伍主动通过增加技术含量,向地质勘探的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185队在榆神矿区孟家湾西、尔林兔井田勘探,自2010年3月11日至2011年11月,历时近两年,完成钻探总进尺88947.53米。在流沙层平均厚度达60多米,井田平均孔深700米,部分低层涌水的特殊条件下,采用新型采芯器具,提高煤岩层取芯率,通过应用套管护壁技术,解决了钻遇流沙层的施工难题,保证了一次成孔,解决了在沙漠地区深部勘探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了钻探效率。
保民生:实现找水新突破
一方面,新机制下,实现了我省找矿行动的突破发展,另一方面,找矿突破行动还涉及到更多民生内容,承担着改善民生的社会责任。
靖边县海则滩乡掌高兔村,以前一直严重缺水。陕西省煤田水文队在此地实施的地下水勘查项目,打了3口深400多米,单井日出水量达2000吨左右的优质水井,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状况。村民张万高,对村子此前的情境依然记忆犹新:“以前这没有井的时候,都是自己打井自己用,成本高,灌溉面积小,后来水位也下降了,没啥水咧。如今,政府打了这几口深井,水也好,而且方便多了,种地浇地没问题。”老张告诉笔者,从前干旱,他家地里一亩玉米才产5、6百斤,土豆由于缺水也只能种一茬,如今玉米亩产能达到1500斤左右,土豆也能种两茬。“去年,20来亩玉米就赚了3万多。”而村支书樊世忠告诉我们,如今村上有水,不少村民还种上了蔬菜。“目前全村有300多亩蔬菜,村子人均收入也由2008年7、8千增加到如今的11481元。”
事实上,掌高兔村的地下水勘查项目,只是众多地下水勘查基金项目中的其中之一。我省首批省地勘基金在渭北、陕北缺水地区安排了9个公益性地下水勘查项目,目的就是解决部分特别缺水地区的人畜用水困难,其中有6个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项目和3个地下水水资源勘查项目。6个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项目分别在渭北、陕北的永寿县和安塞县等8个县共12个乡镇进行了重点勘查,并在其中的10个乡镇实施勘查示范井11孔次、实施大口辐射井1孔次,合计出水量9323立方米/日,解决了特别缺水地区约10多万人的生活饮用水困难;3个地下水资源勘查项目在榆林市榆阳区、绥德县和佳县等7县区累计完成C+D级地下水资源量336680立方米/日,并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今,在全面推行地质找矿新机制,充分发挥基金衔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下,我省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正在不断提高。正如省国土资源厅王登记厅长所言:“新机制下,基金衔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勘查开发,最终为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矿产资源保障。”而全省地质工作者也在共同努力,全面完成“3年取得新进展、新成果,5年实现重大突破,8年重塑勘查开发新格局”,提交一批重要矿产的资源储量,为陕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基础支撑的目标奋力迈进。(乔佳妮、王文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