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2024年中国石油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时间:2025/1/23 16:13:17

01  深地钻探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针对万米特深井超高温、超高压、压力系统复杂等难题,中国石油研制出“1.2万米自动化钻机、抗高温井筒工作液、抗高温水泥浆体系”等核心技术装备,集成万米钻探工艺,支撑深地塔科1井实现最快突破全球陆上万米大关。

02  自主茂金属催化剂实现规模化工业应用突破
茂金属聚乙烯(mPE)性能优异,其生产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聚烯烃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茂金属催化剂是生产mPE的“芯片”,长期依赖进口且受配额限制,严重制约高端聚烯烃业务发展。中国石油聚焦茂金属催化剂结构设计和性能调控等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自主攻关开发高效茂金属聚乙烯催化剂,生产mPE产品超万吨,抢占茂金属聚烯烃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03  7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建设成果正式发布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是中央企业发挥功能使命、培育新质生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石油构建了覆盖上、中、下游全业务域的昆仑大模型,全方位、深层次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04  大型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软件 实现国产化替代与工业化应用
压裂软件是非常规储层改造的必备工具,以往完全依赖进口且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国石油突破非平面三维裂缝模拟、复杂人工裂缝模拟、四维地应力模拟等11个关键技术卡点,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优化设计软件平台FrSmart,在各油气田实现规模化应用。

05  首套移动式井场岩样“核磁-激光-CT”一体化集成测量装备研发成功
井场第一时间对岩芯近原位高保真测量,是克服油气散失、应力及结构改变带来的误差,精确确定储层物性、含油气性的关键。中国石油成功研制出国际首套移动式井场岩样“核磁-激光-CT”一体化集成测量装备,实现重大突破。

06  3000米oSeis海洋节点仪器支撑超深水油气勘探
深海是油气勘探开发重大战略的接替领域。面对国外500米以深海洋节点对我国禁售的困境,中国石油在国内率先攻克了超高静压密封、长时间守时等卡点技术,研发出国内首套“3000米oSeis海洋节点仪器”,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撑超深水地震采集装备自主可控。

07  全油气系统地质理论创新  推动准噶尔风城组源内规模储量发现
准噶尔盆地风城组发育咸化(碱)湖盆碳酸盐细粒沉积,非常规油气勘探前景巨大,但存在储层控制因素不清、成藏机理不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勘探进程。中国石油通过多学科联合协同攻关,创新形成了准噶尔盆地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地质理论与勘探配套技术,支撑了10亿吨级源内非常规资源新发现。

08  以苯为单一原料的尼龙66成套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尼龙66关键单体及高品质服用纤维尼龙66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极大影响产业链自主可控性,制约我国重点工业等领域高质量发展。针对急需轻质、耐磨、阻燃尼龙66的需求,中国石油自主开发以苯为单一原料的尼龙66成套技术,发挥苯资源优势,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为重点领域工业发展安全提供保障。

09  气相法聚烯烃弹性体(POE)技术开发及商业化
中国石油在国内首次成功开发出气相法聚烯烃弹性体(POE)生产技术,突破高含量低碳α-烯烃共聚、催化剂体系、热力学平衡重构等多个瓶颈难题,开辟较溶液法流程更短、成本更低、可推广性更强的气相法新路线,有力保障我国新能源用关键材料自主可控。

10  1兆瓦井下大功率电加热蒸汽干度提升技术助力深层稠油高效开采
针对稠油开发千米深层蒸汽干度不达标、注汽锅炉能耗高、碳排高且无革命性替代技术的问题,中国石油通过多管缆结构、绝缘主料、外铠材料、预制工艺创新,突破外径38毫米小尺寸极限预制、4千伏高电压绝缘、450摄氏度高温、5千瓦每米高功率密度等技术难题,并在国际首创1兆瓦井下大功率电加热蒸汽提干技术。在辽河油田曙一区成功开展中试,干度提升了36个百分点,并连续2年入围国际“海湾能源信息卓越奖”。    中国石油报 2025年01月15日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