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浪潮中,矿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关键议题。11 月 13 日,一场备受瞩目的全国绿色矿山现场交流会在湖南郴州盛大举行。此次会议汇聚了行业精英、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部门领导,共同聚焦矿业绿色低碳转型,旨在探索新路径、分享新经验,为推动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许大纯出席并讲话;湖南省副省长陈竞出席并致辞,为会议定下了高规格、高起点的基调。
许大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矿业强国建设
在会议上,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许大纯的讲话掷地有声。他强调,各地各部门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绿色发展贯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全过程,为全球矿业提供中国方案。要大力推动我国由“矿业大国”向“矿业强国”迈进,深入推动智能化创新和矿业深度融合,加快应用场景的开发和培育,将智能化贯穿到找矿、开矿、选矿、冶炼、深加工全过程各环节,加快矿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将绿色矿山建设目标任务,纳入“十五五”矿产资源规划,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开创绿色矿山建设新局面。 这不仅是对我国矿业发展的深刻洞察,更是为全球矿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的庄严承诺。
许大纯指出,智能化创新与矿业的深度融合是推动我国从“矿业大国” 迈向 “矿业强国” 的关键路径。当前,随着 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矿业领域迎来了智能化变革的重大机遇。要加快应用场景的开发和培育,让智能化在找矿环节,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更精准地定位潜在矿产资源;在开矿过程中,实现无人化、自动化作业,提高开采效率和安全性;在选矿阶段,借助智能设备实现精准分离和提纯;在冶炼和深加工环节,运用智能化控制系统,优化工艺流程,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通过将智能化贯穿矿业全产业链,催生矿业领域新质生产力,重塑矿业发展新格局。
他还特别强调,要将绿色矿山建设目标任务,切实纳入“十五五” 矿产资源规划,这是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长期稳定政策支持和规划引领的重要举措。同时,强化部门协同配合至关重要,只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财政等多部门形成合力,打破部门壁垒,才能共同开创绿色矿山建设新局面。
陈竞:湖南实践,描绘矿业发展蓝图
湖南省副省长陈竞在致辞中,全面回顾了湖南在绿色矿山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湖南始终将绿色矿山建设作为推动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高位推动、系统谋划。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矿业绿色发展理念已深深扎根于企业和从业者心中,成为行业发展的自觉遵循。
近年来,湖南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水平大幅提升,矿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区,如今已被绿树成荫、花草繁盛的生态景观所取代。矿业产业发展延链集群,围绕优势矿种,构建了从开采、选矿、冶炼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提高了资源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同时,优势矿种增储上产捷报频传,为湖南矿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
面向未来,湖南锚定“三高四新” 美好蓝图,科学制定 “十五五” 发展目标。进一步强化矿产资源规划引领,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避免无序开采和资源浪费。深入推进战略性矿产找矿突破行动,加大勘查力度,提高资源保障程度。同时,加快矿业产业化发展,推动矿业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打造万亿矿业产业集群,为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成果丰硕:国家级1000多家,省级4000余家
近年来,我国绿色矿山建设成果丰硕,已成为全球矿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典范。通过持续完善政策体系,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强化创新驱动,激发企业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全国绿色矿山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截至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 1000 余家 ,这些矿山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全国各地熠熠生辉,成为行业绿色发展的标杆。省级绿色矿山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达到 4000 余家,它们紧密围绕国家级绿色矿山的建设标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矿山建设模式,形成了星罗棋布的绿色矿山发展格局。这不仅体现了我国绿色矿山建设的规模和广度,更彰显了绿色发展理念在矿业领域的深入人心和广泛实践。
技术创新:驱动绿色矿山变革
在绿色矿山建设的征程中,技术创新无疑是最强劲的动力引擎。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矿业的面貌,为绿色矿山建设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5G 技术的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性,为矿山的智能化升级搭建了坚实的信息高速公路。在矿山的各个角落,5G 网络实现了全面覆盖,让设备之间的通信变得更加流畅和高效。无人矿卡、智能钻机、远程操控的挖掘机等智能设备,借助 5G 技术,能够实时回传海量数据,并接收精准的控制指令,真正实现了远程化、自动化作业。
物联网技术则像是一张无形的大网,将矿山中的人、设备、环境等要素紧密连接在一起。通过部署大量的传感器,实时采集矿山的地质数据、设备运行状态、环境参数等信息,实现对矿山生产全过程的精准感知和智能监控。一旦发现设备故障隐患或环境异常,系统能够及时发出预警,并自动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有效保障了矿山的安全生产。同时,物联网技术还为矿山的节能减排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对能源消耗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优化生产流程和设备运行参数,实现能源的精准管理和高效利用。比如,在一些矿山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按需通风,根据矿井不同区域的空气质量和人员分布情况,智能调节通风设备的运行功率,显著降低了通风能耗,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入,更是让矿山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AI 算法能够对海量的地质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帮助地质勘探人员更准确地预测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储量,提高找矿的成功率。在选矿环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矿石的性质和成分,实时调整选矿工艺参数,实现矿石的精准分选和高效回收,大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这些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着采矿作业向“无人化”“可视化” 加速转型。曾经,采矿现场充满了危险和艰辛,矿工们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作业。如今,在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采矿作业变得更加安全、高效和便捷。操作人员只需在远程控制中心,通过电脑屏幕和操作手柄,就能对矿山设备进行精准操控,实现了 “坐在办公室里开矿” 的梦想。同时,借助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操作人员可以实时获取采矿现场的高清画面和数据,对现场情况了如指掌,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种 “无人化”“可视化” 的采矿作业模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扰动和破坏,为绿色矿山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边开采、边修复”:矿区生态与资源循环双赢
在本次交流会上,“边开采、边修复” 的生态治理模式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众多生动鲜活的案例,充分展现了这一模式在矿区生态修复与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卓越成效。
贵州修文县龙场街道干坝村的红黄铝土矿,曾经是生态环境问题的重灾区。经过十余年的高强度开采,露天开采区山体破碎不堪,500 余亩地表的树木被砍伐殆尽,道路崎岖不平,尘土漫天飞扬,“天晴一身灰,落雨一身泥” 成为当时矿区的真实写照。2021 年,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推动下,修文县痛定思痛,下定决心开展矿山生态修复。该矿山坚定践行 “边开采、边治理、边修复” 的生态治理理念,面对恶劣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壤,遵循 “因地制宜、一区一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的原则 ,对采矿区大大小小的采矿坑先用废石、尾渣进行回填,然后覆土 8 万立方米,共种植塔柏、水杉、桂花、李树等 7 万余株苗木,以及黑麦草 50 余亩。2022 年 6 月完成主体修复工程,并将 125 亩耕地交还给村民。如今的红黄铝土矿,已从昔日的生态 “伤疤”,华丽变身为矿山生态修复的正面典型,吸引了近 20 个周边县市组织矿企前来学习取经。
广西平果教美铝矿同样在“边开采、边复垦” 理念的指引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修复之路。该矿区位于百色市平果市旧城镇教美村龙旺屯,矿体具有矿土共生、分布广、矿层薄的特点。采矿活动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采坑和高坎边坡众多,复垦难度极大,低洼区域积涝成灾,尾矿泥堆积如山。针对这些问题,矿区将剥离、采矿、复垦工作同时规划、同步实施,建成了矿山 “剥离 - 采矿 - 复垦” 一体化联合系统 。通过坚持分类施策,针对不同的地质地貌特点,推行 “一矿一策” 的分类修复模式;坚持技术赋能,自主创新研发 “振动筛 - 旋流器组 - 搅拌槽” 为主的 0.125mm 铝土矿细矿砂回收设备系统,实现矿砂分离、管袋脱水、土泥覆平、泥壤改良等一系列工序;坚持系统治理,遵循 “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 原则,严格执行复垦方案和标准。截至 2024 年,教美铝矿区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 46.5 公顷,复垦耕地率达到 72%,累计回填耕作层土方约 110 万吨,回填面积约 200 亩 ,大大提升了耕地复垦率,有效保护了耕地,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率,矿区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平衡。同时,创新并利用矿砂分离回收技术,年回收矿砂约 2 万吨,年收益达 400 万元,矿泥干排作为复垦用土,每年可减少排放 200 万吨干泥量,相应节省排泥库建设费用约 2000 万元 ,还为村民提供了超 300 个工作岗位,有效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增收 2000 万元,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这些成功案例充分证明,“边开采、边修复” 模式是实现矿区生态与资源循环双赢的有效路径。它不仅能够及时修复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还能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矿业 +” 融合:产业多元,激活地方经济
除了“边开采、边修复” 的生态治理模式,“矿业 + 文旅”“矿业 + 农业” 等融合产业的发展,也为矿区的转型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郴州柿竹园国家矿山公园为例,曾经这里是一片废弃矿区,生态环境恶劣,产业结构单一。为了实现矿区的绿色转型,当地政府和企业以创新为驱动,积极探索“矿业 + 文旅” 的发展模式。通过实施东河治理、千吨尾矿库复绿等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对废弃矿区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升级。如今的柿竹园国家矿山公园,已成为集生态科普、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矿山公园。公园内,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各类科普设施和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了解矿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体验到独特的矿山风情。矿山公园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每年到柿竹园国家矿山公园旅游的游客数量达到数十万人次,旅游收入逐年递增,成为了郴州文旅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矿业 + 农业” 方面,一些矿区充分利用矿山废弃土地和周边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对废弃土地进行复垦和改良,种植水果、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实现了土地的二次利用。同时,利用矿山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渔业、畜牧业等养殖产业,形成了 “种 - 养 - 加” 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例如,某矿区在废弃土地上种植了大片的葡萄园,不仅美化了环境,还生产出了优质的葡萄,通过发展葡萄采摘、葡萄酒酿造等产业,实现了农业与旅游、加工产业的深度融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矿业 +” 融合产业的发展,让矿区从单一的开采模式向多元化生态产业转型,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还为地方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这种融合发展模式,为其他矿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有助于推动矿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共筑绿色矿业格局
全国绿色矿山现场交流会虽已落下帷幕,但会议所传递的绿色发展理念和矿业转型的坚定决心,犹如一颗希望的种子,在矿业领域生根发芽。绿色矿山建设不仅是矿业转型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所在。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绿色矿山专委会会长史京玺在与记者交流各方力量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时呼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强化监督管理,为绿色矿山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矿山企业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大技术创新和资金投入,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企业发展的始终;科研机构和高校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社会组织和公众 要积极参与监督,共同推动绿色矿山建设的深入开展。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矿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宏伟目标一定会实现,也一定会成功迈向“矿业强国” 的新征程,让绿色成为矿业发展的最美底色,为全球矿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创造更加美好的绿色未来 。

